——黨史學習教育系列談⑤
1920年早春的一天深夜,在浙江義烏分水塘村一間柴屋內,,一個年輕人正在埋首奮筆譯書,。母親愛子心切,特意端來粽子和紅糖,。走到屋外,,她還特意問道:“紅糖夠不夠,要不要再給你添一些?”青年應聲回答:“夠甜,,夠甜的了!”當母親進來收拾碗筷時,,卻發(fā)現兒子的嘴里滿是墨汁,紅糖卻一點兒也沒動,。原來,,他是蘸著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就是早期革命活動家,、新文化運動先驅者,、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陳望道,。那年早春,,他正致力于將《共產黨宣言》通篇第一次譯成中文。1920年8月,,陳望道的《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面世,。《共產黨宣言》如同一道光,,照亮了中國大地,。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從此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講述這則故事,,并意味深長地說:“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心有所信,,方能致遠,。從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中,能夠品味到信仰的味道,、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從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鏗鏘詩句中,,從寧死不跪,、年僅29歲英勇就義的陳延年的氣節(jié)中,能夠讀懂什么叫為了信仰視死如歸,;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三次偉大歷史飛躍中,,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黨員,、干部學史增信,,就要以史為鑒、以史為師,、以史為鏡,,從前輩先烈的事跡中補足精神之鈣,從黨的奮斗征程中筑牢思想之基,。
學史增信,,就是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進行理論創(chuàng)造的歷史,�,!币话倌陙恚覀凕h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tǒng)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產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指引。黨員,、干部學習黨史,,就要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了解馬克思主義是怎樣被中國人民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是怎樣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怎樣深刻改變中國和世界,。尤其是要結合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不懈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學史增信,,就是要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學習黨史是一次精神的洗禮,、理想信念的升華,。為什么每一次面臨艱難險阻,總有無數共產黨員奮勇向前,、義無反顧,?為什么事關群眾的大小事,總有無數黨員干部無怨無悔,、任勞任怨,?究其原因,在于內心抱持堅定的理想信念,,不管遇到什么“硬骨頭”,,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啃下來。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戰(zhàn)中,,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xiāng)鎮(zhèn)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起奮戰(zhàn)在扶貧一線,,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因而才能創(chuàng)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無論面臨怎樣的狂風暴雨,、驚天駭浪,都無法撼動堅如磐石的信念,。
學史增信,,就是要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100年來,,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驚天動地,,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國家實現了從落后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直至引領時代的偉大歷史性跨越,。歷史雄辯地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今天,,我們終于可以平視這個世界。現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要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堅定必勝的信心,。
信仰如明燈閃耀,,信念如磐石不可動搖,信心如柱石堅定,。盡管前路漫漫,,盡管征途中布滿荊棘,但我們已經作出選擇,,就會滿懷信心,、義無反顧地奮勇向前!(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