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終于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今年爭取掛上先進戶的綬帶,�,!眽劭h隱賢鎮(zhèn)徐圩村47歲的張應兵,脫貧后躊躇滿志,,計劃著把自己的蔬菜大棚升級為保溫棚,。而就在幾年前,張應兵一家不僅欠了一大筆外債,,就連平時的日子也只能維持溫飽,。
“我曾經(jīng)在上海打工賺了一些錢,本打算買輛車的,,沒成想家屬卻一病不起,。”張應兵長嘆道,,2010年初,,妻子干活時感覺肚子不舒服,到醫(yī)院檢查化驗才知道已經(jīng)到了胃癌晚期,。夫妻倆輾轉(zhuǎn)多地求醫(yī),,不僅花光了積蓄,還欠了17萬元的債,,但妻子還是撒手人寰,。看到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他從上�,;剜l(xiāng),開始種地,�,!胺N了兩年水稻,一年也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一家人吃飯上學問題解決不掉,,還欠著錢,靠種糧食摘掉貧困戶的帽子,,這輩子恐怕沒戲,。”2013年,,張應兵心一橫,,向親朋借了7萬元,在地里支起了大棚,。
為了讓張應兵盡早脫貧,鎮(zhèn)里依據(jù)政策每畝地補貼其1500元,,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并邀請農(nóng)技專家現(xiàn)場進行培訓,定期對張應兵進行電話指導,。有了技術和政策支持,,張應兵通過走市場,詢菜價,,看質(zhì)量,,并依據(jù)季節(jié)變化,摸索出了一條種菜“寶典”,�,!�3月份的莧菜新鮮,能賣個好價錢,。再過過,,2個月成熟期的空心菜基本能上市銷售了,緊接著是18天成熟期的雞毛菜,,22天成熟期的烏白菜……”張應兵的種菜寶典早已爛熟于胸,,他的大棚一年到頭也都沒閑著。不過,,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張應兵沒事就喜歡看電視,而天氣預報則是他每天必看的節(jié)目之一,,通過天氣預報及時掌握溫度,、濕度,、水分大小、病蟲害的防治,,才能讓大棚產(chǎn)出高質(zhì)量的蔬菜,。“大家都種菜,,憑什么你的價格高,,人家的賣不上價?這就要找準時機,!”張應兵從來不盲目跟從市場,,通過他細心觀察和精心計算,他的菜不僅質(zhì)量好,,又總能比別人早半拍上市,,因此也從不愁銷路�,!霸诤戏手芄榷咽袌�,,要是上市早又是當季蔬菜,像空心菜能賣到10元一斤,,莧菜能賣到6元一斤,。”通過市場觀察,,張應兵能夠及時判斷出市場需求什么菜,,提前種、提前上市,,“我種的菜,,都選用進口種子,農(nóng)殘低,、口感好,、營養(yǎng)豐富”。他算了一筆賬,,剛從上�,;氐綁劭h,種水稻一年的收入只夠維持生計,,根本沒錢還賬,。而通過大棚蔬菜,2013年他賺了4萬多元,,到了2016年,,他已賺了十多萬元,不僅還了大部分的欠賬,還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今年年初,,有了新打算的張應兵去了趟山東,考察學習那里的保溫棚技術,,打算將自家的大棚改造升級,。他又算了一筆賬,現(xiàn)在每畝大棚的造價約一萬元,,而保溫棚的造價則高達10萬元,,但通過種植反季節(jié)蔬菜,保持蔬菜的口感和質(zhì)量,,自己根本不愁銷路,。“保溫棚的前期投入雖然大了些,,但過不了幾年,,這收入就能翻番,致富奔小康也不再是夢了,!”
【短評】在很多農(nóng)村地區(qū),,通過奮斗打拼的村里人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卻“因病返貧”,,背負起巨額債務,。是一蹶不振就此沉淪?還是逆水行舟永不放棄,?通過張應兵的例子就能看到當代村里人的精神風貌�,;蛟S他只是千千萬萬村里人的縮影,,但從他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韌勁和堅強卻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一種精神。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奮斗的勇氣和動力,。在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上,村里人并不孤單,,上到國家,,下到鄉(xiāng)鎮(zhèn),各級政府部門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讓這條路變得更寬敞,,更平坦!
(記者 李舒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