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家分晉”之后,,周威烈王于公元前403年承認趙國為諸侯,。趙國初期疆域有今山西中部、河北西南部和陜西東北角,。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攻滅中山,,大敗林胡,、樓煩,建立云中,、雁門,、代郡諸郡,疆域擴展至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河套地區(qū),,先后建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西)和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楚考烈王即位后,,與之交集的趙王有孝成王趙丹,,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悼襄王趙偃,,公元前244-前236年在位,。通過邯鄲之圍的破解,考烈王與趙氏諸王發(fā)展成為“鐵哥們”關系,,且這種關系一直維持到兩國滅亡,。
楚國與趙國中間隔著韓國和魏國,因為沒有領土接壤,,也就沒有領土糾紛,,也不會產(chǎn)生利害沖突,更不會發(fā)生直接戰(zhàn)爭,,因此在歷史上關系就比較友好,,這從和氏璧的流向就可見一斑。和氏璧又名“荊山之玉”,,原產(chǎn)地就在鄰近淮南的懷遠縣,,由卞和采掘而得,先后獻楚厲王,、楚武王和楚文王,。最終楚文王識寶,從中琢出美玉和氏璧,�,!吨袊麆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說,AAA級白乳泉風景區(qū)內的卞和洞“亦名抱璞巖,、抱玉巖,,在安徽懷遠縣荊山東,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采玉處”,。
和氏璧“價值連城”,,與隋侯珠并稱“楚璧隋珍”,兩者都是楚國國寶,,一直珍藏在楚國王宮,。《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接著由趙相藺相如演繹出“完璧歸趙”的著名典故,�,!妒酚洝冯m然沒有載明趙惠文王怎樣從楚國得到和氏璧的原因和過程,但可以想見,,十有八九應是兩國之間友好交往的饋贈行為,。趙惠文王是孝成王的父親,,說明楚考烈王和趙孝成王即位時,盡管楚國與秦國處于結盟狀態(tài),,但不影響楚,、趙兩國之間的良好關系。
公元前262年,,考烈王初即位,,天上一塊餡餅就落到趙國:秦攻韓,取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這樣就使韓國上黨郡與本土隔絕,,成為飛地。韓桓惠王命郡守馮亭降秦,,但馮亭寧愿降趙,,不愿降秦。趙國“無故得一郡”,,趙孝成王非常興奮,。誰知道這塊餡餅很快就變成燙手山芋,結果引發(fā)了秦,、趙長平之戰(zhàn),,兩年后趙國慘敗,40余萬降卒被秦將白起坑殺,,趙國國力嚴重衰減,。
公元前258年,秦軍乘勝圍困邯鄲,,趙國面臨滅頂之災,于是“趙以靈丘封楚相春申君”,,希望春申君黃歇出兵救趙,。靈丘原為齊國城邑,地在今山東省高唐縣南,,后來被趙國攻取,。趙孝成王同時命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游說楚考烈王,。當時楚國正與秦國結盟,,要說服考烈王與秦國決裂并救援趙國,幾乎毫無可能,。趙國既封春申君,,又遣使赴楚談判,說明春申君雖然在楚國執(zhí)政,,但考烈王并非傀儡,,楚國還是由王權決定一切,。
二
緊接著發(fā)生的就是“毛遂自薦”故事。平原君來到楚國,,與考烈王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趙國外交使團成員毛遂眼見會談僵持,乃按劍高喊,,“兩國合縱,,抗擊秦國,兩句話就能說完的事情,,怎么從日出說到日中還沒個結果,?”考烈王喝令毛遂退下,毛遂反而搶步上前,,威脅考烈王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如果你仗著人多要殺我,,我就先將你殺掉,。”
接著,,毛遂把援助趙國,、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一番精辟分析:“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雄兵上百萬,,這樣強大的國家,,天下誰能抵擋?白起那個平庸小輩,,率領幾萬秦兵,,進攻楚國,一戰(zhàn)攻下故都鄢郢,,再戰(zhàn)火燒先祖陵墓,,三戰(zhàn)辱沒楚王先人。您的威風和脾氣哪兒去了,?這樣的奇恥大辱,,我們趙國都替您害羞!你以為,,合縱只是為了趙國嗎,?”
聽了毛遂的說辭,考烈王心悅誠服,,當場決定出兵出兵救趙,,并且與平原君歃血為盟,聯(lián)合抗秦,。于是春申君率領楚軍,,與魏信陵君魏無忌率領的魏軍,,配合守衛(wèi)邯鄲的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擊敗圍城秦軍,,使趙國危而復安。戰(zhàn)后,,考烈王遵守盟約,,與趙國關系一直友好,歷次諸侯合縱,,楚國與趙國從未缺席,。
淮南市博物館展出的武王墩被盜追回文物中,有“阜平君”銘銅虎座兩件,。銅虎座是樂器底座,,背部有方孔,用來安插懸掛編鐘,、編磬的立柱,。與銅虎座配套的還有一套銅編鐘。銅虎座“一些銘文體現(xiàn)出了北方文字的特點”,,淮南市考古專家沈漢青解讀認為,,“這可能是與墓主關系和睦的趙國贈送的禮物”。銘文中有銅虎座鑄造時間,,如果專家解讀正確,,銅虎座與配套編鐘當是邯鄲之圍破解后,趙孝成王為感謝楚國出手相救,,于是將此套音樂裝置作為國之重禮,,通過春申君贈送給考烈王。
楚,、趙兩國的友好關系還體現(xiàn)在春申君與平原君的頻繁互動上,。《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平原君派使臣訪問春申君,春申君把他們一行安排在“上舍”歇息,。上舍是只有貴賓才能入住的高等級館驛,,一介使節(jié)就能住進上舍,享受國賓待遇,,這件小事也可以說明,,楚、趙兩國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平原君與春申君的門客們在館驛斗富,,表面上是說雙方顯擺奢侈,,實際上也反映出楚、趙兩國當權者之間互不見外,。
長期的友好關系使兩國大臣之間都能坦誠相見,。有一回諸侯準備合縱抗秦,趙國使者魏加和楚春申君商談抗秦主將人選,。當魏加知道春申君準備讓臨武君擔任楚軍主將時,,只是搖頭嘆氣而不吭聲。春申君知道他不滿意,,就向魏加詢問原因,,魏加于是向春申君講述了“驚弓之鳥”的故事。然后告訴春申君,,說臨武君剛被秦軍打敗過,,看到秦軍就會感到害怕,心里怵得慌,,就如同受過箭傷的鳥一樣,,聽到弓弦的響聲,都會感到觸目驚心�,,F(xiàn)在怎么能讓他來擔任抗擊秦軍的主將呢,?春申君覺得魏加的話很有道理,也就不再堅持讓臨武君擔任主將了,。
三
趙孝成王去世后,,趙悼襄王繼位,繼續(xù)與楚國保持盟友關系,。但他做了一件使親者痛使仇者快的事情,,就是將代理相國廉頗解職,間接向楚考烈王拱手送上一份“厚禮”,。趙將廉頗,、李牧與秦將白起、王翦并稱戰(zhàn)國“四大名將”,,廉頗向丞相藺相如“負荊請罪”,,兩人結為“刎頸之交”后共同輔佐趙國的故事,一直為人們熟知,,有的省將其列入中學語文課本,,有的省將其列入小學語文課本。長平之戰(zhàn)初期,,廉頗用堅壁固守之策,,使秦軍無隙可乘。后來孝成王棄用廉頗,改用善于紙上談兵的趙括,,才導致了長平慘敗,。
廉頗被解職后,流落魏國,。魏國對他并不待見,,廉頗只得寓居魏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秦國持續(xù)攻打趙國,,趙國缺乏領兵良將,,趙悼襄王于是派使者赴魏國,請廉頗歸國效力,。趙王寵臣郭開是秦國間諜,,他向使者行賄,讓他在趙王面前詆毀廉頗,。使者會見廉頗時,,征戰(zhàn)沙場已有40年的老將廉頗抖擻精神,著力表現(xiàn)自己,,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馬,,顯示自己身體壯實,,還能征戰(zhàn),希望報效祖國,。使者回報趙王時說:“廉頗雖然年老,,但飯量不減,然而他與臣會見時,,一會功夫就去了三次廁所,。”悼襄王最終打消了召廉頗回國的計劃,,“一飯三遺矢”成為廉頗的最后故事,。
廉頗是“趙之良將”,“以勇氣聞于諸侯”,,考烈王早就耳聞,。楚國遷都壽春后,考烈王立即派人去大梁,,暗中將廉頗迎入壽春,,希望借助廉頗,重振楚國,。但廉頗沒能為楚國立下戰(zhàn)功,有人問他原因,他說:“我思用趙人,�,!边@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自己還想為趙國效力,,二是抱怨楚國士兵不如趙國的好指揮,。這樣,考烈王就對廉頗失去信心,,廉頗也在壽春抑郁而終,,安葬在壽縣八公山鄉(xiāng)郝圩村的放牛山西南坡。現(xiàn)在廉頗墓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楚考烈王去世兩年后,,趙悼襄王亦告去世。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遷被俘。其庶兄趙嘉逃亡至代(今河北省蔚縣),,建立殘余政權,。公元前222年,秦國以滅燕之師回攻趙國,,代王嘉被俘,,趙國徹底滅亡,比楚國多活一年,。
(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