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名相,是中國宰相制度的奠基人,,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被后人尊稱為管子,�,!妒酚浌荜塘袀鳌吩唬骸肮苤僖奈嵴撸瑵}上人也,�,!惫茏由诠�723(戊午)年,卒于公元前645(丙子)年,。
近年來有學者考證管姓緣起有三:其一管叔鮮的后裔,,其二周穆王的后裔,其三少數(shù)民族改姓,。持這三種說法者都言之確鑿,。但是近年來隨著管子其人、《管子》其書和管子文化研究的廣泛深入,,管姓源起的研究也風生水起,。至于管子其人,是管叔鮮的后裔,,還是周穆王的后裔呢,,莫衷一是。
筆者認為,要想厘清管子是周穆王或管叔鮮的后裔,,必須從源頭說起,。
眾所周知,,周文王姬昌的長子伯邑考早逝,次子姬發(fā)就是周武王,,其余一下分別為三子姬鮮,、四子姬旦、五子姬度,、六子姬處……公元前1122(己卯)年周武王姬發(fā)聯(lián)合諸侯,在孟津戰(zhàn)役中消滅了殷紂王子辛后,、建立周王朝,,開始大封諸侯,凡姬姓子孫不惑不狂者都有封賜,,如封姬鮮為管侯,、姬度為蔡侯、姬處為霍侯等等,。殷紂王之子武庚被俘,,囚于管城(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管城就是今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qū)),。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是為三監(jiān),。公元前1116(乙酉)年,武王姬發(fā)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是為成王,可是成王姬誦年幼,,只有九歲(有的說六歲)周公姬旦輔政(監(jiān)國),,因周成王年幼,大小國事都是周公姬旦說了算,。管城的三監(jiān)姬鮮,、姬度、姬處看著不順眼,,心中很不服氣,,于公元前1115年(丙戌)聯(lián)合武庚起兵討說法,史稱三監(jiān)之變,。后人又把這一歷史事件說成三叔管城之變,。周公旦聯(lián)合姜子牙在公元前1114年(丁亥)把三叔之變平息后,接著殺了武庚和叔鮮,,流放了叔度,,貶叔處為庶人,。因為叔鮮是三監(jiān)之長,是哥哥,,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被視為哥哥領著弟弟造反,因此,,處罰最重,,被殺頭了。
《史記·管蔡世家》曰:“管叔鮮作亂誅死,,無后,。”這是就其官方歷史記錄而言的,,是孤例,,因此,“無后”不足為憑,。管叔鮮武王之第,、作為三監(jiān)之首,其家庭是相當顯赫的,,所謂“無后”的記錄,,實質(zhì)上是對其家人的保護,也是對姬姓血統(tǒng)的保護和保存,,更符合周禮,。
《史記》管蔡世家:管叔鮮作亂殊死無后。平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殊死無后與現(xiàn)在的剝奪政治權力一樣,。不是沒有后代,,是不準他的后代參加祭祀活動。
管叔鮮死后,,他的子孫們?yōu)楸茈y改姬姓為管姓,,從管城向南面淮河流域逃難。沿淮地區(qū)是淮夷所在區(qū)域,,周天子鞭長莫及,,所以沿淮地區(qū)成了管叔鮮子孫的避難地。管叔鮮的子孫們逃難到了淮河流域的今潁上縣建潁鄉(xiāng)管谷灣(村),,見這里水甘土肥,,民風淳樸,就定居下來,。近四百年后的公元前723(戊午年)管仲出生在當年管叔鮮子孫避難地管谷灣(村),。關于管子的生平事跡請見拙著《管子的傳說》和《管仲傳奇》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是中國宰相制度的奠基人,,是歷史上的千古名相,,被管姓族人尊為始祖。近年來,,一些管姓家族的仁人志士,、社會賢達從四面八方,不遠千里,、萬里到潁上縣管谷村尋根問祖,。二零一七農(nóng)歷五月初五適值管子誕辰2740周年之際,來自全國各地的管子后裔同當?shù)刭t達及鄉(xiāng)村民眾,,在管子出生地管谷村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華布衣祭祀管子大典,。
祭祀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管氏宗親們,,共同尊崇管仲為先祖。那么,,可以確切地說,,“管仲應是管叔鮮的后裔”。
周穆王(周穆王是周代第五任的王,,公元前1002年-公元前947年在位)也曾封其子孫于管城(河南鄭州市),。但從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都沒有發(fā)現(xiàn)周穆王的所封子孫定居潁上。只有管叔鮮的避難子孫定居潁上,,所以,,說管仲是管叔鮮的后裔當屬無疑。
(馮傳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