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金屬的發(fā)現(xiàn),,如同石破天驚,具有劃時代意義,。
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顏色因氧化而呈現(xiàn)出青灰色,,故名青銅。
人類迎來青銅時代,。
1
禹因為治水有功,,深得舜帝的賞識和信任。
禹接受舜帝的禪讓,,成為禹帝,,建立夏朝。
如何有效治理國家,,一直是禹帝深刻思考的重大命題,。
禹帝把天下劃分為九個州。
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依據(jù)山川河流的位置將九州范圍基本確定下來,。
九州范圍的劃定,,將帝舜的統(tǒng)治疆域確定下來,完成了行政區(qū)域的劃分,。
這就是著名的“禹分九州”,。
“禹分九州”奠定了中華民族疆域版圖的初形,后世歷朝歷代都是在九州的基礎上開疆拓土,。
九州至今仍然位于中國版圖的核心區(qū)域,,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都沒有丟失過九州中的任何一塊疆域。
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現(xiàn)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古部分地區(qū),。冀州一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冀,,今天河北省的簡稱,。
兗州,,位列九州第二,現(xiàn)在的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和山東西部,。2013年10月18日,兗州市撤市設區(qū),,改稱濟寧市兗州區(qū),,保留了兗州之名。
青州,,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東半島,。1986年設立青州市,濰坊市所轄縣級市,,也是保留了青州之名,。
梁州,包括現(xiàn)在的四川盆地,、陜西漢中,、云貴部分地區(qū)。
雍州,,陜西,、寧夏以及青海、甘肅,、新疆部分地區(qū),。
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這四個州,,大家都很熟悉,。
2
銅的發(fā)現(xiàn),特別是青銅的發(fā)現(xiàn),,極大改變了人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進程,。
金屬的光澤,閃耀在青銅時代蒙昧的起初,。
銅或者青銅,,都是那個時代的極度稀缺品,猶如后來和今天的黃金那樣。
禹帝在想,,天下分為九州,,只是第一步。如何增強向心力,,以有形的形式體現(xiàn)和固化共同體意識,,更是禹帝深思的關鍵事項。
于是,,禹帝做了一件后來彪炳史冊的大事,。
禹帝讓九州把他們各自珍藏的銅都拿出來,鑄造了九個鼎,,每一只鼎代表著一個州,。
九鼎分別是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此為“禹鑄九鼎”。
從分九州,、鑄九鼎開始,,九這個數(shù)字,被賦予了特殊的內涵,,承載著特殊的指代,。
這也是“九五之尊”的起始。
《周易·乾》:“九五,,飛龍在天”,。陽數(shù)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故“九五”象征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也是皇宮修建規(guī)制,,例如故宮,天安門城樓的正面橫向開間是九開間,,縱深即前后是五開間,,就是九五之尊的標志,,這種建筑規(guī)制是皇帝專用。
名震全國的淮南武王墩大墓,,楚王(疑似楚考烈王)寢陵地下主墓室,,平面布局呈“亞”字形,,楚王的棺槨居中,,前后左右各有2個墓室,拱衛(wèi)著楚王的棺槨,,彰顯著至高無上的王權“九五之尊”,。
此前,出土鑄客大鼎的楚幽王(楚考烈王的兒子)大墓,,其地下墓室布局,,和淮南武王墩大墓的地下墓室布局形同,同樣顯示著“九五之尊”的王權,。
禹帝的九鼎鑄造完成,,此為“定鼎”。
此后,,“定鼎”延伸為,,新王朝的建立和定都。
3
銅器取代石器,。人類文明的演進,,向前躍進了一大步。
青銅的廣泛運用,,最早是以食器為發(fā)端的,。
常見的青銅鼎,無論是圓形還是方形,,都是用來煮食物,。
由食器,到生活,、生產用器,,進而發(fā)展到兵器,再到禮器,,青銅的廣泛運用,,迎來了青銅時代的高光時刻。
陶器的出現(xiàn)和興起,,逐漸取代青銅在食器中的主導地位,。
這是后來的事情。
在漫長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青銅無疑居于至高無上的位置,無可取代。
諸侯國擁有銅的數(shù)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國家的綜合實力,,青銅的經濟、軍事價值,,更是無出其二,。
當初,禹帝所鑄造的九鼎,,其所承載的象征意義,,也在發(fā)生著深刻演變。
最初,,九鼎放置于禹帝王宮外的廣場上,,展示著九州的山川、河流和地貌,、風物,。
禹帝去世之后,他的兒子啟世襲王位,,從此開啟了“父死子繼”的王權世襲制,。
從夏由商至周,進而進入春秋和戰(zhàn)國,,九鼎都被深藏于王宮,,不再示人。九鼎成為夏朝的鎮(zhèn)國之寶,,也是王權象征,。
商朝時,作出嚴格規(guī)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天子才能用九鼎,。
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
九鼎成為國家政權的標志,成為至高無上王權的象征,。進而成為傳國寶器,。
天下英雄、雄才大略的諸侯覬覦九鼎寶器,,圖謀霸業(yè)和宏圖,,在春秋和戰(zhàn)國演繹出跌宕起伏的不衰傳奇。
4
公元前607年,,楚莊王熊旅擔任楚王的第六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率領楚國大軍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郊外,。
天下諸侯心里都很清楚,這是楚莊王向周王室炫耀武力,,意圖再明顯不過,。
周定王十分驚恐,不知楚莊王意欲何為,。于是派出大臣王孫滿前來打探和交涉,。
楚莊王陪同王孫滿檢閱了楚軍。但見排兵列陣,,來回馳騁,,旌旗招展,,戰(zhàn)馬嘶鳴,,好不威風。
檢閱完之后,,年輕好勝的楚莊王,,開口向王孫滿問了一個問題。
這一問,,從此被載入史冊,。
莊王問:寡人聽說,九鼎大小不同,、重量不同,、形態(tài)各異,你能告訴寡人這九鼎中最大的鼎有多重嗎,?最小的鼎有多重嗎,?
這就是著名的“問鼎中原”。
楚莊王向王孫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顯示出楚莊王想取周王而代之的野心。
王孫滿面向莊王,,講了這樣此后讓莊王銘記終生的一番話:
周王室現(xiàn)在雖然衰微,,受到諸侯輕視,但是周王室的氣數(shù)還不當盡,。作為臣子,,忠誠是第一位的。治理國家,,最主要的是看品德修養(yǎng),,最關鍵的是看是否體恤和愛惜老百姓,最重要的是要能得到百姓的擁戴和認同,。至于九鼎的大小,、形態(tài),、重量,與這些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楚莊王聽了王孫滿的一席話,,深感自己年輕淺薄,、差距巨大,十分羞愧,。于是,,從洛邑郊外撤軍回到了楚國。
楚莊王此后更加務實勤勉,,虛心聽取不同意見,,重用賢能德才之人,體恤民眾疾苦,,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著名水利工程安豐塘(芍陂),就是楚莊王從國庫中撥出專項經費并任命令尹孫叔熬負責修筑,。
勵精圖治,,楚莊王乃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5
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嬴駟的惠文后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當時正值嬴駟在全力打通通往東方華夏之路的時候,因此嬴駟為這個兒子取名為嬴蕩,,寓意蕩平四方,、稱雄華夏的壯志雄心。
秦惠文王嬴駟一生共有8位兒子,,分別是公子蕩,、公子稷、公子通,、公子惲,、公子悝、公子芾,、公子雍以及公子壯,,天生神力、武藝超群的公子嬴蕩備受秦惠文王嬴駟的信任和寵愛,。
嬴蕩被立為太子,。
公元前325年,也就是秦惠文王十四年,,秦惠文王仿效東方六國的做法,,自稱為王,,成為首任秦王。
公元前310年,,45歲的秦惠文王去世,,太子嬴蕩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歷史著名的秦武王,。
秦武王名氣那么大,,并不是因為他建立了多少功勛。
而是與鼎有關,。
公元前307年,,當了4年秦王,且有些成就,,秦武王有些志得意滿,,野心勃勃。
大力士秦武王提出,,要到東周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去舉九鼎,。周天子的“九鼎”是王權的象征,豈能隨便讓人來舉,?當時剛登基不久的周天子周郝王拒絕了嬴蕩的舉鼎請求,嬴蕩大怒,,把周郝王趕出了王宮,。
秦武王嬴蕩終于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九鼎”,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寡人自當攜鼎而歸咸陽耳”,。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就是:寡人要把九鼎帶回咸陽去,!可垂手站立在一旁的禮官卻說:此鼎有萬鈞之重,,尚無人能舉之。
秦武王嬴蕩對陪同他一起來舉鼎的大力士孟賁說,,我們比試一下,,看我們誰能把鼎舉起來!
后來的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
秦武王雖然把鼎舉起來了,但力不能支,,在放下鼎的時候,,失手,大鼎砸斷了自己的脛骨(小腿),。
當天夜里,,秦武王死了,。
很可惜,年僅23歲,。
這就是“舉鼎絕臏”的源出,。
據(jù)說,秦武王嬴蕩舉起的那只大鼎,,就是雍州鼎,。
秦國,屬于雍州范圍,。
6
周朝由周武王姬發(fā)創(chuàng)建,,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周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771年鎬京陷落,,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陽),稱為東周,。其中,,東周以“三家分晉”(公元前376年)為節(jié)點,又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滅東周,搶走了九鼎,,運往咸陽,。
秦末,豪杰紛起,,天下大亂,。
以下是據(jù)說——
項羽進入咸陽,取得九鼎,。此后,,項羽分封諸王,他封自己為霸王,,國號西楚,,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并把九鼎帶到彭城,。
楚漢之爭爆發(fā)……
此后,,九鼎不知所蹤,成為歷史之謎,。
7
已知,,淮南武王墩大墓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的一只大鼎,粗測其口徑遠大于安徽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楚幽王墓出土的鑄客大鼎,。
武王墩大墓的這只大鼎,和不知所蹤的禹鑄九鼎,,有無關聯(lián)呢,?
最終,嚴謹?shù)目脊藕涂茖W事實,,會給出我們想要的所有答案,。
這些待解之謎,引發(fā)無盡的猜想,。
沉睡在武王墩大墓土層之下的大鼎,,被喚醒了。
跨越2000多年,。
這只睡醒的大鼎,,回蕩著青銅的絕響。
(沈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