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蘇國義 李嚴
竊曲紋鹿首銅鼎是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展陳文物中,一件形態(tài)較為特殊的銅鼎,。它三足鼎立,,鹿首闊腹,側面看,,猶如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小鹿,。據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個銅鼎1959年出土于舒城縣龍舒公社,,是一級文物,,其通高27.6厘米,通長31.5厘米,,口徑20厘米。
專家研究認為,,竊曲紋鹿首銅鼎是春秋時期文物,。這一時期,舒城縣龍舒公社所在地區(qū)處于群舒方國統(tǒng)治范圍,。不過,,同一時期,齊,、楚崛起,,相對弱小的群舒方國成為諸侯強國的圍獵對象。強大的楚國更是多次對其進行征伐,、占領,,經年累月,楚文化慢慢滲透到群舒方國,。
“群舒是小國集團,,由其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有動物特征,具體到竊曲紋鹿首銅鼎,,其形態(tài),、繁復的紋飾、蹄狀足等特征都與楚國出土的類似文物相近,。從側面體現(xiàn)了群舒在文化上包容性,、融合性較強,也體現(xiàn)了同一時期楚國影響力的深遠,�,!卑不粘幕┪镳^講解員孫曉菲介紹。
據了解,,竊曲紋是周代的一種重要裝飾紋樣,。這種紋飾形式較復雜,,共同特征是圖案的主要母題是卷曲的細長條紋,這些條紋又往往連接成帶狀,,飾于器物口沿,、蓋緣、鐘篆等處,,是動物的簡化和抽象化,。
專家認為,竊曲紋由鳥紋,、龍紋衍化而來的痕跡較為明顯,。如將一部分鳥紋加以排比,可以推測出它向竊曲紋衍化的具體過程,。較早的鳥紋在翅膀后邊接連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后來這個尾巴與軀體分離開來,成為一個彎卷的抽象紋飾,。再后來,,鳥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僅保留原先的一根長長的羽毛,。最后,,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竊曲紋,。
竊曲紋的出現(xiàn),,意味著周代打破了商代以來,以直線為主的裝飾特點,,也打破了對稱格式,,使得這種紋飾適應性更強,可以隨機變化,,裝飾于各種器物不同的部位,。
竊曲紋鹿首銅鼎的鹿首造型也是春秋時期青銅文物重視動物造型的一大特點。青銅器時期人類還處于向自然學習的階段,,體現(xiàn)在青銅器造型及紋飾設計中,,就是將身邊看到的山川河岳、風雨雷電,、動物植物或生活場景等鑄成青銅器造型或紋飾,,其中以動物形象為題材的青銅器貫穿整個青銅器時代。這些動物包括龍,、牛,、豬、羊、象,、兔,、鹿、貘,、駒,、魚、鳥,、鸮,、鴨等,或整器,,或局部,,或寫實,或抽象,,藝術想象力天馬行空,,極大豐富了青銅器的藝術品類。
綜合這些特征,,竊曲紋鹿首銅鼎堪稱春秋時期的青銅文物精品,。觀賞這件文物,也更讓人對群舒方國與楚國的關系,、與淮楚文化的聯(lián)系陡增好奇。
史料顯示,,群舒,,偃姓諸國,指春秋時期分布在安徽舒城周圍的若干個舒族小國,,可考的有舒,、舒蓼、舒庸,、舒鳩,、舒龍、舒龏,、舒鮑,、宗、巢等九國,,桐國與群舒鄰近,,也疑似群舒國。
群舒人在西周初年被周人逼迫南遷,,分布地域北抵淮河,、南及長江、西限霍山、東達巢湖,,在安徽中部一帶,。在西周時期,這些小國都以徐國為宗主,,稱淮夷或南淮夷,,和西周屢有戰(zhàn)爭。
春秋時期,,齊,、楚、吳等諸侯國崛起,,群舒處于齊,、楚、吳之間,,成為大國爭奪的焦點,。齊國先南下收服了徐國,再利用徐國控制了群舒及淮夷等國,。楚國不甘,,于公元前623年與公元前622年連續(xù)滅亡江、六,、蓼三個淮夷國家,,劍指群舒。形勢所迫,,群舒一度投靠楚國,,但心卻不誠,騎墻搖擺,。
公元前615年,,楚國發(fā)兵攻滅舒國與宗國,活捉了舒國國君和宗國國君,。公元前601年,,楚莊王發(fā)兵舒蓼并將其殲滅,《左傳》宣公八年寫道:“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滅之�,!比菏娣絿纪鲇诖呵�,,除巢國外,基本上都被楚國所滅,�,?梢哉f,群舒文化,從孕育產生到發(fā)展繁榮,,皆是不斷與中原王朝,、齊楚吳等各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這些文化構成了江淮地區(qū)多元的文化內涵,,也展現(xiàn)了淮楚文化強大的穿透力,、影響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