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用糧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質(zhì)發(fā)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飲料,。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圍繞酒形成的獨特文化,被稱為“酒文化”,,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在藏品豐富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里,展陳著大量與酒相關(guān)的器皿,,出土于壽縣雙橋鎮(zhèn)廿鋪楚墓中的“銅斗”就是其中特點鮮明的一件,。
銅斗,亦作“銅枓”,,與當(dāng)前俗稱的“酒提子”形貌相似,,用處也基本相同。安徽楚文化博物館講解員孫曉菲介紹,,2000多年前,,酒一般貯存在尊、罍等大型盛酒器中,,主人想喝時,,會將其注入壺、觥等小型盛酒器里,,放在筵席旁邊,,然后再用勺、斗等挹酒器斟入觚,、觶,、杯等飲酒器中進行飲用。這一動作即是人們常說的“斟酌”,,也稱 “斟酒”,。
這件“銅斗”文物分為柄、杯兩部分,,柄有銎,。柄前端連接杯的一段彎曲,使柄體和杯體形成近乎九十度的夾角,。銎口呈長方形,,背面有一小孔,以供安裝木柄固定之用,,杯圜底,,扁圓腹狀。杯口微內(nèi)斂,,杯口兩邊,、中部兩尖凸起,正面一尖下面有一凹槽,,通體素面無紋飾,。其具體參數(shù)為,,通長15.9厘米,柄長12.8厘米,,銎長5.1厘米,、銎口長3厘米、寬1.3厘米,,杯腹高5.5厘米,,杯口最大徑7.5厘米、最小徑4.7厘米,,重350克,。
《史記·趙世家》對這一類型器物有所記載,,“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孟郊在《送淡公》詩中也有描述,,“行當(dāng)譯文字,,慰此吟殷勤。銅斗飲江酒,,手拍銅斗歌,。”可見,,銅斗作為一種與酒相關(guān)的器皿在古代已普遍出現(xiàn),。參見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展陳“銅斗”的大小、形狀和材質(zhì),,頓感古文,、詩詞中所描述的場景躍然紙上。
專家研究認為,,夏朝時期,,是我國傳統(tǒng)酒的啟蒙期,這個時候,,我們的先民學(xué)會用發(fā)酵的谷物來做水酒,。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釀酒業(yè)取得了新的進步,。酒的種類比較豐富,主要有黍酒,、稷酒,、麥酒,、米酒等,其中黍酒和稷酒最為流行,。黍酒是用黍為原料制作的酒,,谷物在糟糠中進行發(fā)酵,經(jīng)過提純后釀制而成,,味道比較濃烈,。而稷酒則是以稷米為原料,經(jīng)過糟糠發(fā)酵,、提取酒汁后再煮制而成,,口感相對比較濃郁。在當(dāng)時,,喝酒已成為社交禮儀的一部分,,人們喜歡用酒來表達情感、寄托感情,,也追求著酒的口感和質(zhì)量,。
諸侯國中,楚人好酒尤甚,�,!冻o》等歷史文獻的記載說明,楚國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無不以飲酒為樂,�,!毒鸥琛分杏兄S多關(guān)于酒的描寫,而《招魂》與《大招》中,,則通過祭典活動展現(xiàn)了楚國貴族豐盛華麗的酒宴,。考古發(fā)掘與研究更是證實,,楚墓中發(fā)現(xiàn)的酒器在飲食器皿中的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列國墓中比例,。品種涵蓋了壺、鈁,、罐,、卮、缶,、瓚,、罍、盉,、樽,、杯、盒,、勺,、斗等,,材質(zhì)主要有金、銀,、銅,、漆木、葫蘆,、陶等,。
研究表明,今天的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大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qū),;湖南、江西等地為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重心地區(qū),;安徽的北部,、江蘇、浙江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帶,。戰(zhàn)國末期,,楚國移都壽春,。八百年楚國,,從蠻夷到文明,從霸主到衰亡,,王朝余暉,,在壽春落幕。
站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郢都壽春楚墓分別示意圖”前,,講解員孫曉菲介紹,,楚人尚東尚左,以當(dāng)時的壽春都城為中心,,楚國的大型墓葬,,如李三孤堆、武王墩,、黃泥孤堆等墓葬分別位于其東方,;中小型墓葬主要分布于其西方,比如“戰(zhàn)國銅斗”出土于都城西南方的雙橋鎮(zhèn),,屬于中小型墓葬出土文物,。這間接表明,當(dāng)時飲酒文化流行于淮楚大地,,酒進入到了一般貴族甚至平民家中,。并且,飲酒的禮儀和儀式感已十分成熟,,酒宴之上,,取酒,、斟酒等都有相應(yīng)的器具,“銅斗”雖小,,或已是不可欠缺酒器,。試想,兩千多年前,,這枚銅斗伴隨它的主人經(jīng)歷了多少觥籌交錯,,如今銅斗尚在,其主人早已消失在了歷史長河,。
圖為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展陳“銅斗”,。(記者 蘇國義 李嚴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