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轉,書缺有間,,有形的紙張會隨著歲月流逝而變得殘破不堪,,壽縣圖書館人肩負起千鈞重擔,恪守不渝,,妙手續(xù)命,于故紙堆里與歷史對話,,化腐朽為神奇,,令文化瑰寶煥然“如舊”,讓沉睡在古籍里的歷史重現光彩,。
壽縣圖書館具有悠久的歷史,,始建于1934年,原名安徽省立第四圖書館,,館址原在壽縣城內東街壽州總兵署內,。新中國成立后,壽縣圖書館移至城內西街孔廟建筑群文昌宮里,。2021年7月,,遷入新建成的壽縣文化藝術中心。該館藏有古籍線裝書372部2028冊,,其古籍藏有量在全省縣級館中位居前列,,館藏古籍文獻條目入選《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安徽省皖北地區(qū)二十六家收藏單位普查登記目錄》,其中明內府刻本《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六十卷,、《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后集》五十卷為國內罕見,,是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所藏清光緒《壽州志》,、民國張韜稿本《張韜半生事略》及不同時期木活字印本宗譜等,,都是極其珍貴的地方文獻。
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壽縣圖書館十分重視古籍文獻保護工作,,認真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通過強化古籍保護與修復,、重視古籍整理和研究,、推動古籍活化利用、做好普及與宣傳、加快古籍保護人才培養(yǎng),、推進古籍數字化進程等舉措,,使古籍保護利用得到科學規(guī)范開展與高質量發(fā)展。2018年以來,,壽縣圖書館與安徽省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簽署合作協(xié)議,,先后分兩批對壽縣圖書館館藏225部1276冊古籍文獻進行修復,分別占館藏古籍文獻總量的60%和62%,,使一批珍貴古籍文獻重見天日,,再綻芳華。
修復的古籍文獻都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史料價值,。例如明內府刻本《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續(xù)集二十八卷,、別集三十二卷,,為宋代祝穆編,新集三十卷,、外集十五卷由元代富大用編,。祝穆(?-1256),,字和父,,南宋徽州歙縣人。師事朱熹,,刻意問學,,隱居不仕,以儒學名于世,。富大用,,字時可,四川南江人,,生平不詳,。《古今事文類聚》為祝穆晚年將其讀書所記仿《藝文類聚》《初學記》體例加以整理編次而成的綜合性類書,。全書分為四十九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干類目,條理清晰,,內容詳盡,。每類首錄群書要語,次古今事實,,再古今文集,,引文完整,,且注明出處。宋人遺佚之篇,,間有足征者,。然精審未備,訛誤甚多,。富大用依其體例續(xù)補而成新集,、外集。
祝穆以“臨事取給,,用便檢索,。儲材備用,備詩文之助”為主要功能,,此外還考慮了“或賦詩以吟情性,,或立言以發(fā)明理致,講學之士,,亦將有取,豈徒類書之云乎”,。寫詩作文,、講學明理,均可在此書中獲益,。
修復后的《夢溪筆談》二十六卷為宋代沈括所撰,,宋本《夢溪筆談》校字記一卷由王秉恩所訂,民國四至五年(1915-1916)貴池劉氏王海堂刻紅印景宋叢書本,。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嘉佑八年(1063)進士,,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jiān),、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在天文,、地理、地質,、水文,、氣象、軍事、外交,、醫(yī)學,、化學、音律等方面均有建樹,。王秉恩(1840-1928),,字息存,一作雪岑,、雪澄等,,號茶龕,四川華陽人,。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光緒初官至廣東按察史,曾被張之洞聘為廣雅書局刻書,,任提調,。精校勘目錄學,,著有《養(yǎng)云館詩存》等,。
《夢溪筆談》是沈括將自己一生所見所聞和研究心得以筆記體裁寫下的著作,是記錄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社會民生等各方面內容的綜合類筆記,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和“中國科學史的坐標”,。全書共二十六卷十七目,,即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譏謔,、雜志,、藥議,。又有《補筆談》三卷,《續(xù)筆談》一卷,。這些古籍對研究宋代歷史及作者沈括的人生歷程,,都有著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老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