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水歸正陽”,,千年古鎮(zhèn)正陽關鎮(zhèn)雄踞淮河中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更是商賈云集,,風雅長留,,新興思想碰撞傳播之所。百年淮上名�,!獕劭h正陽中學便是其中勝地,。壽縣正陽中學雖歷經變遷,但是文脈長存,,校址相繼,,實屬罕見,堪稱我國基礎教育的“活化石”,。而近代以來,,壽縣正陽中學更是與國家命運緊緊相依,管豹窺斑,,從她的百年歷程,,就可看到中國圖強的篳路藍縷。
回溯百十年前,,在災難深重的中國,,多少先進分子投身于救亡圖存的時代洪流之中,其中有一大批人成為馬列主義的傳薪者,。梳理近代以來任教于壽縣正陽中學以及從她的懷抱中放飛的莘莘學子的經歷和成就的時候,,一條非常鮮明的主線——紅色基因,凸顯在世人眼前,。
這條紅色基因始源于壽縣正陽關人高語罕,。他早年赴日本留學,歸國后,,曾參加過反清活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早期共產黨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隨后加入中國共產黨,。高語罕編纂《白話書信》五編,成為宣傳新文化運動,、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的力作,。1948年,高語罕因病逝世于南京,,于右任親筆題寫墓碑,。
時紹五與高語罕是同鄉(xiāng),他在羹梅學堂畢業(yè)后進北京京師大學堂就讀,。參加過五四運動之后,,時紹五回到家鄉(xiāng)。受高語罕影響,,時紹五積極參與籌建甲種商業(yè)學校,,后來又接替時佩瑜任校長。
“無心插柳柳成蔭”,。高語罕沒有想到,,壽縣正陽中學日后成了他在正陽關為數不多的“魂去歸兮”之地。建于壽縣正陽中學校園內的“高語罕紀念館”,,設置精致,、全面,把高語罕的一生和對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作的貢獻,,一一展現。
從離開正陽關直到病逝于南京,,高語罕兩次回到故鄉(xiāng),,都曾在羹梅兩等學堂授課,影響了一代有志人士,。在這些學生中,,就有茅延楨。
茅延楨出身于正陽關一個中醫(yī)世家,。在正陽關羹梅兩等學堂讀書時,,他接受了進步思想。后來,,茅延楨以優(yōu)異成績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北京五四運動,,后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東征中他被陰謀誘殺,,年僅28歲。現在茅延楨烈士的墳墓依然聳立于正陽關五里鋪,,面朝浩渺淮水,,背依萬畝良田,常有黨團員和群眾慕名前來拜祭,。
在壽縣正陽中學的紅色基因中,,這幾位師友是不得不提及的:參加過長征,被譽為“紅軍第一位歷史學家”的徐夢秋,;參加過瓦埠暴動,,犧牲于黃家壩革命暴動的李振綱;魯迅研究奠基者,,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科的奠基者李何林。
翻開厚重的校史,,一個令人敬仰的忠孝兩全的紅色部長,、中顧委委員——孫大光,赫然在目,。他在正陽中等商校就讀期間,,開始接受革命思想,參加革命活動,。解放后,,孫大光歷任地質部部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孫大光同志1995年離休,,2005年病逝于北京。
如果說孫大光同志在離休前,,一心為黨,、為國盡忠的話,離休之后的先生就是在為家鄉(xiāng)的父老盡孝,。孫大光在古稀之年,,將其收藏的一部分古代藝術珍品捐獻給安徽省博物館,所得的獎金全部獻給家鄉(xiāng)舉辦教育,。他捐贈母校壽縣正陽中學的“春光樓”,,至今仍在為教學所用。66年前,,正陽中學給了學生孫大光一張書桌,,讓他學習先進,66年之后,,部長孫大光還給母校一幢樓,,讓它哺育后生,。
紅色基因一直在壽縣正陽中學傳承,建國后的校長司徒越,、陳虞友,,學生張學平、張學杰,、魏偉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相信未來這張紅色名單還可以列得更長。
從大革命起到建國期間,,從壽縣正陽中學走出來的革命先驅為了民族獨立,、人民幸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不畏艱險,,拋頭顱,、灑熱血,一往無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體師生銘記光輝歷史,賡續(xù)紅色血脈,,秉承先驅遺志,,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國而不懈奮斗。這脈紅色基因也將隨著湯湯淮水而流向遠方,,連綿不絕,。
銘記是最好的告慰,更是奮進的動力,。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一起回望歷史,對壽縣正陽中學的紅色基因進行梳理,,既是為了告慰先賢又是為了啟迪后生,,來喚醒和構筑全體師生的共同記憶,凝聚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程龍才 陳士傳 熊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