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關鎮(zhèn),,又名正陽關,,古稱潁尾、潁口,、陽石,、羊市、羊石城等,。早在東周中期已具雛形,。《左傳》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記載,,以此計算,正陽關已有2700多年歷史,。
清光緒《壽州志》載“正陽關在州西南六十里。正陽鎮(zhèn)陸路東通府城,,南通六安州,,西南通霍邱縣,西北通潁上縣,;水路上通汝潁,,下通洪澤湖。國朝咸豐七年,,粵匪盤踞,,室廬燔毀殆盡,。同治五年,知州施照詳準就民圩舊址改筑城垣,,越歲告成,,城周圍七百二十丈,《通志》作七百丈四尺,,高一丈五尺,,計四里三分,女墻一千三百七十垛,,較正之舊基僅三分之一,。續(xù)建南、西,、北三門,。庚午夏,南北始竣,。門五,,東曰朝陽、曰引泉,,西曰襟江,,南曰解阜,北曰拱辰,。監(jiān)工署鳳陽府通判徐益吾,、正陽鎮(zhèn)巡檢徐忠鈺、正陽汛把總朱明春,,董事魏殿傳,、徐仲方,有記,。光緒七年,,鳳潁道任蘭生撥重金重修�,!庇謸�(jù)明嘉靖《壽州志》載“東正陽鎮(zhèn),,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漢昭烈筑城屯兵于此”,。據(jù)此正陽關至今已有1780余年的筑城史。
正陽關地處淮河,、潁河,、淠河交匯處,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貨物集散地,,正陽關在宋代名為“來遠鎮(zhèn)”,,是壽州下轄的重要市鎮(zhèn),南宋時是宋金邊界貿(mào)易口岸,。明王朝于明成化元年(1465)在此設立收稅鈔大關,,年征稅銀達62400多兩,有“銀正陽”之稱,,“正陽關”即因此得名,。
據(jù)《安徽概覽》稱:“正陽關屬壽縣,在淮河東岸,,淮,、潁、淠三水交匯處,,為水陸要沖,,皖西北豫東南水運之中樞,及貨物之集散地,,稱淮河上流第一巨鎮(zhèn)”,。由此可見,它是淮河中流最大的商業(yè)港口。鴉片戰(zhàn)爭以后,,江西,、浙江、山西等15省先后在此設立會館,。英,、俄、法等國也在這里開辦企業(yè),,如藥房等,。清初,該港年吞吐量約在30萬噸上下,。清光緒三十三年秋,,正陽永昌錢莊老板王錦芳和大豐銀行經(jīng)理胡淵如等在蚌埠建私營“利淮輪船公司”,在正陽至江蘇清江之間經(jīng)營運輸業(yè),。民國元年淮河的“通大輪船公司,民國21年的“興淮輪船公司”,,民國23年的“復淮輪船公司”等,均在正陽設立分處,,經(jīng)營輪船運輸業(yè)務,。民國34年秋,淮南鐵路局正陽營業(yè)所成立,,是為公營輪船運輸業(yè);民國35年,又有安徽省公路局航運處正陽營業(yè)站,有航船“建國”號,、“洋龍”號,、“瑞春”號3艘公營輪船在此營業(yè)。1949年1月以后,,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蚌埠航運機構和兩家公營輪船公司,,由蚌埠船舶局派來“勝利2號”客輪首次擔任正蚌線客貨運輸業(yè)務。11月,,江淮輪船公司在蚌成立,,正陽關設立營業(yè)站,后改為辦事處與正陽航運管理辦事處合署,,設輪船調(diào)度室,。1952年9月,淮河輪船公司新建“江淮17號”,、“江淮18號”兩輪對開正蚌線,,當天到達。改革開放后,,公路建設飛速發(fā)展,,通鄉(xiāng)鎮(zhèn)和村的公路逐漸建成,快捷方便的公路客運很快取代水上客運,。正迎線于1960年后因淠河改道缺水停開,,正蚌線于1986年停開,迎雙線于1987年停開,。至此,,素有“七十二水通正陽”之稱的正陽關逐漸蕭條。
正陽關自明代末年到解放前夕的500年間,,長期經(jīng)濟文化繁榮,,至解放前城區(qū)人口達到5萬多,自民國到解放前夕為安徽八大要城之一,。1950年安徽省概況載,,正陽關為八大城之一,為列于合肥和安慶之后,。1950年3月,,析壽縣所屬正陽區(qū)為正陽市,轄1鎮(zhèn)12個鄉(xiāng),,隸屬六安專區(qū),,6月撤市建制,復為壽縣正陽區(qū),。解放前安慶到正陽關的鐵路(安正鐵路)落馬,,一個曾經(jīng)的老八市正陽關逐漸失去交通樞紐地位,直接導致了正陽關的沒落,,應水而生應水而落。
隨著安徽一號工程引江濟淮工程快速推進,,淮河航運的復蘇,,正陽關即將迎來新的春天,將會重現(xiàn)舳艫千里,、千帆競渡的輝煌,。(周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