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個記者節(jié)感言
在歷史宏大的敘事中,,有一種職業(yè)人應運而生。他們在穿越歷史的明暗里,,如清晨的霞光熠熠生輝,。這就是新聞記者。
1936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延安,這座貧困而荒涼的小城,,一下子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國際上的有識之士開始思考:重慶和延安,誰才是中國抗戰(zhàn)勝利的希望之城,?為了尋找答案,,1936年7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沖破國民黨的重重封鎖,,冒著生命危險,,踏上了前往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路途。在延安,,斯諾第一次見到了毛澤東,。在這片對外界來說還十分神秘的土地上,他看到了讓他十分不解而又為之震撼的一幕:毛澤東簡陋窯洞里全部家當是一卷鋪蓋,、幾件隨身之物,,周恩來和戰(zhàn)士一樣睡著草席土炕,朱德用著馬尾制作的牙刷,,彭德懷穿著降落傘改制的背心……他在《紅星照耀中國》(又譯《西行漫記》)中寫到,,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革命力量”,并稱之為“東方魔力”,。斯諾和他的《紅星照耀中國》,,讓全中國看到了另一種前途,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1935年7月,,《大公報》特約記者范長江離開成都,,開始了一次冒著生命危險的遠行。他踏上征程,,想不到的是,,這一次遠行竟然走了2000余公里、10個多月,。他按圖索驥,,追尋著紅軍的足跡,走過江油,、平武,、松潘,翻越祁連山,,繞過賀蘭山,之后又將腳步邁向更西部的敦煌和更北部的包頭,。他試圖發(fā)現(xiàn)真相,,無意創(chuàng)造歷史。他把沿途自己親眼目睹和耳聽的見聞寫了出來,,這就是《中國的西北角》,。范長江和他的《中國的西北角》,在當時的中國,,第一次客觀正面積極講述了共產黨,、紅軍,比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中文版還早一年半,。
1965年12月17日,,在蘭考縣委會議室里,穆青第一次聽到焦裕祿的事跡,。大家說著哭著,,會議室里哭聲一片。穆青坐不住了,,他放下筆,,不停地掏出手帕擦眼淚。他走到焦裕祿曾經坐過的因肝癌劇痛頂出窟窿的藤椅前,,久久無語,。接下來,他和同事冒著嚴寒,,沿著焦裕祿走過的路,,訪問焦裕祿慰問過的農戶,尋找焦裕祿的足跡和精神,。穆青說,,不把這篇文章寫好,,簡直對不起老百姓。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同時推出《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打破常規(guī),占用新聞節(jié)目時間,,播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穆青和他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成功塑造了重大典型焦裕祿,穆青也被譽稱為“焦裕祿式好記者”,。
斯諾,、范長江、穆青,,他們雖然國籍有別,、年齡各異、時代不同,,但這些絲毫不影響他們成為新聞記者的標桿和典范,,成為新聞戰(zhàn)線獵獵迎風的旗幟。
傳遞信仰,、倡導正義,、說明真相、表達事實,,這些新聞記者的共同責任和使命,,可能不是范長江、穆青等人發(fā)起的,,卻是由他們來實現(xiàn)的,。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但新聞記者的責任和使命從來沒有改變過,,只不過被賦予新的時代特征,。在新中國第二十個記者節(jié)到來之時,關于新聞記者的責任與使命,,更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更加被賦予新時代新的豐富內涵。
愿我們不忘肩頭責任——這份責任就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銘記“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15字使命任務”和“48字職責使命”,,提升腦力,、眼力、筆力,、腳力,,做一名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新聞工作者。
愿我們不滅心中明燈——這盞明燈就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的信仰和夢想,。信仰如明燈,,夢想如晨光。在網絡時代,,新聞輿論格局重塑,,媒體格局重造。作為黨媒和黨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要勇立潮頭,,當好“定海針”、“壓艙石”,,做一名有信仰有夢想的新聞工作者,。
愿我們不負時代重托——這個重托就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的堅守和奉獻。堅守是一種境界,,奉獻是一種品格。聽人民群眾訴求心聲,,替黨委政府解難分憂,。大局大是大非面前分得清、把得住,,不為所惑,、難為所動,堅守傳統(tǒng)媒體,、搶灘新興媒體,,做一名能堅守能奉獻的全媒體新聞工作者。
今天,,我們向新聞界同仁送上一份真摯和暖心的祝福,。
前路宏闊,錦繡迤邐,。我們沐浴春風,,記錄歷史,燭照現(xiàn)實,,不懈書寫新時代的華章和詩篇,。
致敬,第二十個記者節(jié)。致敬,,新聞記者,。
你我正青春,策馬赴遠行,。(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