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市公安局刑警支隊一大隊大隊長張萬黨
在我市公安刑偵戰(zhàn)線,,有位有口皆碑的“老刑警”。
從警11年來,,他破獲大小案件達800余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分子逾300人,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4次受到市局嘉獎,,3次獲評市級優(yōu)秀公務員,被授于“十大忠誠衛(wèi)士”,、“全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特級優(yōu)秀人民警察”等榮譽稱號,并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今年5月,,他又作為全省公安系統(tǒng)唯一代表,被推薦參評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他,,就是現任市公安局刑警支隊一大隊大隊長張萬黨。
2008年7月,,張萬黨從安徽公安職業(yè)學院畢業(yè),,先后在田家庵公安分局刑警大隊和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工作。從警以來,,張萬黨時刻謹記“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錚錚誓詞,始終保持對公安刑偵事業(yè)的無限熱愛,,屢破大案,、屢立奇功,守護平安,、熱情為民,,展示出新時期青年刑警的良好形象。
攻堅“大案要案”——誓做平安守護者
2015年6月10日凌晨,,田家庵區(qū)上湖村,、潘集區(qū)高皇鎮(zhèn)接連發(fā)生惡性命案,造成兩死兩重傷,。一時間流言四起,、人人自危,社會影響極為惡劣,。作為專案組成員,,張萬黨周密勘查走訪,及時確認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的關系及身份,,為案件偵辦取得重大突破,。當天下午,案發(fā)13個小時后,,犯罪嫌疑人被守候在渡口的張萬黨和戰(zhàn)友合力抓獲,。
張萬黨調任市局刑警支隊后,,工作轉為打擊嚴重暴力和涉槍類犯罪。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他主動調研,,制定計劃,扎實打擊,。2018年一天,,張萬黨發(fā)現有人在微信朋友圈轉發(fā)涉槍圖片并配解說文字,隨即對該信息進行深度研判,,順藤摸瓜揪出一個網絡販賣槍支彈藥團伙,。張萬黨帶領專案組歷經數月努力,輾轉20余省市,,行程數十萬公里,,成功破獲以陳某為首的重大網絡販賣槍支彈藥案件,抓獲涉槍人員60余人,、搜繳槍支100余支,、鉛彈萬余枚,及時消除重大安全隱患,。
盯住“命案積案”——爭當追逃好獵手
偵破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是張萬黨所在大隊的重要工作,,其中命案積案是重中之重,也是淮南刑偵工作的突出亮點,。
2019年1月,,張萬黨對全市未破命案積案進行梳理分析,一起發(fā)生在2009年12月的命案引起他的注意,。張萬黨調閱卷宗,,對案發(fā)時間、現場地形,、被害人遇害姿勢等細節(jié)進行深入分析,,判斷嫌疑人應為案發(fā)地附近人,案發(fā)時年齡在25歲左右且有駕駛經驗,。經綜合摸排,,確定嫌疑人為顧某、趙某并成功抓捕,。一起塵封10年的命案就此告破,!
1994年10月一天,田家庵區(qū)發(fā)生一起惡性傷害致死案,,許某伙同他人在瑞金大廈門口將被害人段某捅傷致死,。命案偵破機制啟動后,,團伙成員相繼歸案,但主犯許某卻畏罪潛逃,,杳無音訊,。2015年,市局“天網六號”專項行動將該案列為攻堅案件,。張萬黨作為專案民警,,梳理研判案情,建立數據檔案,,擴大線索收集,,圍繞許某社會關系展開分析,成功鎖定許某所用手機號碼,。張萬黨與專案民警在苦守12小時后,,終將潛逃21年之久的許某抓捕歸案。
謹記“捉賊追贓”——甘為群眾貼心人
“辦案應及時追贓,,盡最大可能為群眾挽回財產損失,!”這是張萬黨時常提醒自己的刑警信條。
2015年1月,,田家庵區(qū)連續(xù)發(fā)生10余起盜竊汽車,、農用三輪車案件,社會輿情漸起,。面對警情,,張萬黨寢食難安、反復梳理同類案情,。他發(fā)現,,案件多發(fā)夜間偏僻小區(qū)或路邊,對象多為面包車,、輕卡等防盜措施較差車輛,,且作案人員手法熟練。針對上述特點,,張萬黨調取監(jiān)控錄像,,查找作案軌跡,先后在毛集實驗區(qū),、高皇鎮(zhèn),、鳳陽縣等地發(fā)現被盜車輛蹤跡,并循線追蹤,,最終鎖定犯罪嫌疑人楊某,,成功破獲系列案件13起,追回全部被盜車輛,,為群眾挽回損失40余萬元,,受害人專門送來印有“有難必幫,、人民公安”的感謝錦旗。
2016年1月3日,,田家庵區(qū)一小吃街發(fā)生打架斗毆事件,,傷及旁邊一名無辜小女孩。由于現場沒有監(jiān)控,,兇手查找困難,,可張萬黨卻誓要為小女孩討個公道。案發(fā)后每晚7時,,他都準時出現在小吃街,,挨家挨戶走訪。經過3個多月艱苦努力,,張萬黨成功發(fā)現重大嫌疑人邵某,立即馬不停蹄趕往江蘇太倉,,將在此打工的邵某抓獲,。
“張警官把我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值得信任,!”這是群眾給予張萬黨最多的評價,。采訪中,張萬黨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使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記者 陳崇韌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