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跟在這句民諺后面還有一句話:“淮河兩岸,美在壽縣,�,!�
《水經注·肥水》載,壽春城“北負八公山,,山之北為淮水,。芍陂在城南,淠泄在西,,肥水在東,,夾橫塘西注,水分為二,,洛澗出焉,,閏漿水注之,水受芍陂”,。由于芍陂蓄水豐盛,,壽春城內外河渠縱橫,湖塘羅列,,氣候宜人,,林木茂盛,“三春九夏,,紅荷覆水”,,“長林插天,高柯負日”,,“泉源下注,,漱石頹隍”。尤其是安豐塘,,煙波渺渺,,云霧茫茫,,號稱“天下第一塘”,素有“芍陂歸來不看塘”之譽,。蒼茫浩瀚的安豐塘與千峰競秀的八公山毗連一起,,湖光山色,名山勝水,,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志士仁人來此領略它的壯觀和豐富,接受美的陶冶和哲理的啟迪,,留下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
最具代表性的佳作,當數宋代王安石的一首七律:
桐鄉(xiāng)振廩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傳,。
日想僝功追往事,心知為政似當年,。
魴魚鲅鲅歸城市,,粳稻紛紛載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勝游思為子留篇,。
——《安豐張令修芍陂》
宋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王安石在舒州做通判,,到桐鄉(xiāng)賑廩途中,,專程趕到安豐看望好友張旨。此時的安豐,,經過張旨苦心經營,,城鄉(xiāng)面貌今非昔比,沿途一派興旺發(fā)達景象,。而他前去賑廩的地方,,原本“土沃人良耕”,卻因天災人禍,,“市有棄餓嬰”,、“百室無一盈”!兩地的巨大反差形成鮮明對比,,使王安石感慨萬千,,唏噓不已。安豐之行,,更堅定了王安石的改革信心,。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當他出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后,立即大刀闊斧推行富國強兵新法,,出臺《農田水利約束》,,實行“理財以農事為先”,“僻廢田,,興水利,,建立堤防,,修貼好堤”,。這一法令深得人心,一時間,,全國“四方多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農業(yè)生產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王安石與張旨曾經同窗,。兩人志趣相投,學子時代經常聚在一起吟詩作賦,,指點江山,。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進士,,授淮南節(jié)度判官,。其時,張旨受任安豐知縣,。王安石十分開心,,即興賦詩一首相送:
楚客來時雁為伴,歸期只待春冰泮,。
雁飛南北兩三回,,回首湖山空夢亂。
秘書一官聊自慰,,安豐百里誰復嘆,?
揚鞭去去及芳時,壽酒千觴花爛漫,。
——《送張公儀宰安豐》
因為安豐和芍陂,,王安石與張旨演繹出一曲新的“高山流水”。他們的友誼得到延伸,,志向得到擴展,,才情得到抒發(fā),個性得到張揚,。
何止是王安石,?!芍陂的美景,,不僅得到志同道合者充分肯定,,就連政見相左者看在眼里,,也不得不發(fā)出由衷贊嘆:
雩婁陂水舊風煙,可喜斯民得繼傳,。
萬頃稻粱追漢日,,五門疏鑿似齊年。
才高欲獻營田策,,公暇還來泛酒船,。
稱與淮南夸好事,耕歌漁唱已相連,。
——陳舜俞《和王介甫寄安豐知縣修芍陂》
陳舜俞是誰,?他是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的進士,嘉祐四年(1059年)考取制科頭名,,授簽書壽州判官一職,。這是一位有著“清風”品格的傳奇人物,起先因目睹百姓生活不堪重負,,卻又無力改變時局,,一氣之下棄官回鄉(xiāng)隱居。臨行時,,王安石專門為他寫下一首七律《送陳舜俞制科東歸》,。詩中將他比作漢武帝丞相公孫弘,殷殷期許,,溢于言表,。王安石當上宰相后,安排陳舜俞復出,,以屯田員外郎任山陰縣令,。對于王安石變法,陳舜俞本來持支持態(tài)度,,但認為新法也有不妥之處,,特別是“青苗法”,“別為一賦以蔽海內,,非王道之舉也”,。遂上書反對,遭來被貶官的下場,。陳舜俞再次回鄉(xiāng)隱居,,與蘇東坡、歐陽修,、司馬光等人抱團取暖,,走動頻繁,經常聚在一起飲酒賦詩,笑談人生,。與王安石分道揚鑣,,行同陌路,生命中再無交集,。
現在來看,,當年王安石為陳舜俞寫詩,是惜才,;而陳舜俞和王安石的詩,,是因為芍陂的豐收之美,深深地打動了他,。
及至當代,,贊譽安豐塘的詩文更是汗牛充棟:
千年芍陂世間聞,,汗簡長留古策勛,。
蓮菂有聲香墜米,稻花無際綠平云,。
舟搖霞影歸魚唱,,渚落秋光集雁群。
令尹祠堂明鏡里,,昭貴天地滿斜熏,。
——朱鴻震《芍陂安豐》
其中也有效仿陳舜俞和王安石的詩篇:
望中鷗鷺幾盤旋,似感先賢遺澤傳,。
稻蕊香飄時浸野,,桃源夢入不知年。
菱歌漾水沉酣月,,笑語隨風裝滿船,。
千頃波清堪蘸筆,思征云路再開篇,。
—魏艷鳴《過安豐塘追和王荊公<安豐張令修芍陂>》
這些詩篇,,既有描述風光、抒發(fā)情感,、體現審美趣味的,;也有頌揚先賢、憑吊古跡,、謳歌仁人志士的,。它們以文學的形式,闡釋著芍陂之美,,體現著人們與水的精神碰撞和思想火花,。
現在,安豐塘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在充分發(fā)揮蓄水、灌溉,、航運,、發(fā)電、調洪,、水產等效益的同時,,已成為安徽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引導灌區(qū)群眾大興生態(tài)經濟,、觀光農業(yè),將田疇種成稻田畫,,小島變成白鷺園,,村莊扮成美麗鄉(xiāng)村,捕撈轉換成體驗游,,每天前來觀瞻拜謁,、尋幽探奇的國內外游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孫公祠前,長堤逶迤,,綠柳如帶,,碧波蕩漾,魚戲水中,;芍陂堤下,,稻菽萬頃,水渠如網,,林蔭匝地,,鶴舞翩翩。游客們暢游其中,,憑欄登亭,,水光接天,太樸太和,,高古靜謐,,萬化瞑合,心凝神釋,,留連忘返:人入畫中歟,?畫盡人意歟,?
日影西斜,安豐塘畔炊煙裊裊,,隨便走進一家“農家樂”,,臨塘酹酒,開懷暢飲,,看塘面漁火忽明忽暗,,聽月下鱗浪搖曳呢喃,一時間竟恍如隔世,,不知道今夕何年,!
大美古塘,人間天堂�,。ㄚw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