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文化資源牌之①
歷史文化的功能在于,它既能揭示我們從哪里來,,又能標(biāo)示我們將向哪里去,。
烏江對決,已經(jīng)背叛的英布在項羽背后給了他沉重一擊,,楚漢之爭塵埃落定,。秦末出現(xiàn)了雙雄,然而歷史在徘徊中無奈地作出選項,,他選擇了劉邦,。大漢之門從此開啟了。漢高祖四年,,即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茨现麖拇苏Q生,。從那時算起至今,淮南已有2200余歲,。從那時起,,無論歷史如何流淌、朝代如何更替,、時間如何流逝,,淮南作為地名,從來未曾消失過,�,!傲仄桨�,、永不反叛”,六安之名,,比淮南晚81年,。阜陽地名始見于公元前108年,比淮南晚95年,。亳州之名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579年,,比淮南晚782年。蚌埠亦晚,。遍覽各地,,能與淮南之名源起一比高下者,寥若晨星,。今天,,我們翻看淮南的一路行蹤,如清風(fēng)掠過萬本書卷,,在他2200余年時間的史冊里,,難道還匹配不上“厚重”二字嗎?
承載厚重歷史文化的,,最有可能的反而是人物,,因為由歷史人物構(gòu)建的畫廊更容易記憶銘誦。
步履雖然匆匆,,卻無法忘卻那些從這片土地上走過的人物,。時間,將他們的身影拉長,;夕陽,,把他們的背影投在地上。孫叔敖劃定那片低洼蓄水之地,,筑以為芍陂(安豐塘),,灌溉萬頃良田,從此成為魚米之鄉(xiāng),。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黃歇,,糾葛著李園的狹隘,終結(jié)于“門里人”,。思為趙用的良將廉頗,,晚年流落并終于楚地。劉安,,不僅僅因為他是淮南王,,更為重要的是他領(lǐng)銜門客編著了《淮南子》,還發(fā)明了豆腐,。后周大將趙匡胤圍困南塘,,始有“大救駕”,。光緒帝師、咸豐狀元孫家鼐,,為“戊戌變法”推手,,不枉“孫半城”之名。柏文蔚,,辛亥風(fēng)云之士……這些歷史人物,不過是淮南這片土地上列陣走過的第一隊列,,他們不僅僅被地方史所津津樂道,,他們還無一例外地被國家歷史所記載。在這個畫廊里,,我們看見一個個歷史人物,,他們或沉默不語,或慷慨激昂,,或越步大跨,,或策馬嘯西風(fēng)。他們既有個像,,也有群像,。比如,以淮河天險抗拒金軍的宋軍,,淝水之戰(zhàn)的將士,,壽州窯的窯工,淡水大捷的淮軍,。我們雖然不曾見過他們,,但我們可以描摹他們的音容。他們站成一道風(fēng)景,,構(gòu)成一條畫廊,;他們邁著鏗鏘步履,越過漫漫2200余年,。歷史的臉面雖然泛黃,,但他們似乎并未老去。
歷史文化的負(fù)載,,往往讓一座城市聲名遠傳,。“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一篇《醉翁亭記》成就了瑯琊山�,!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首《楓橋夜泊》成就了蘇州�,!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一首《望廬山瀑布》成就了廬山,�,;茨吓c這些城市相比,毫不遜色,,不僅擁有名篇,,還擁有名句:“橘生淮南”、“八公山下,,草木皆兵”,、《淮南子》。這些名篇,、名句,,不獨是時間符號,它還能賦予遐想的無限可能,。在這個高度來考量,,方能看出文化傳承的巨大能量。它猶如薪火,,綿綿不絕,。它猶如灰燼,哪怕即將熄滅,,一陣細(xì)小微風(fēng)吹來,,都能使之重燃。它最終讓一座城市插上翅膀,,在歷史經(jīng)緯的時空中展力翱翔,,始終充滿力量,始終朝著未來的航向,。
缺失了文化的傳承,,歷史的鏈條必然斷裂。如果認(rèn)定歷史是時間的積淀,,那么,,文化就是歷史的臉譜。想想看,,如果沒有文化的標(biāo)示,,又如何洞悉遙遠而漫長的歷史?歷史在于挖掘,文化在于傳承,。這是一座城市生命之樹長青且聲名遠播的奧秘之根本,。
從這個意義上,今天,,我們打響“文化資源牌”,,實際上是對淮南歷史文化的重新認(rèn)識和定位。無疑,,這是一項鏈接過去和未來的系統(tǒng)工程,。挖掘或者傳承,都需要有一顆永不磨滅的詩心,。
(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