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名臣楊震,,為官清廉。在他赴任東萊郡太守途經(jīng)山東昌邑時,,該縣縣令王密懷藏十斤黃金,連夜趕到楊震住處行賄,,遭到拒絕,,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不怒自威,,一字一句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說無人知道!”迎頭棒喝,,王密頓時清醒過來,,連聲感謝楊震的教誨,,收起黃金離去。從此“夜惕四知”的故事流傳千古,。
讀罷“夜惕四知”的故事,,掩卷沉思,啟示頗深,。筆者認(rèn)為,,在當(dāng)今仍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它警示人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時時刻刻要自尊,、自省、自警,、自勵,、自律,不能愧對天地良心,、更不能愧對組織和群眾及家人,,要做到有所“律”、有所“畏”,、有所“舍”,。
做為一名公職人員更當(dāng)有所“律”。廉潔從政,,經(jīng)常提到“自律,、他律”問題,“夜惕四知”故事可以演繹為如今的他律和自律,。只有堅持自律,,自覺接受他律,在心中永記“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處處不伸貪婪之手,,不干違紀(jì)違法之事,才能做到一生坦蕩,,清白做人,。
在有所“律”的同時,還必須有所“畏”,。拒腐防變,,廉潔自律的自覺性更多是源于對黨紀(jì)國法、對組織和職工群眾的敬畏。一個人怕的東西越多就越會自律,,自覺接受他律,,不枉于法律。如果膽大妄為,,無所顧忌,,那么結(jié)果便是終身的悔恨“鐵窗的淚”。權(quán)力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成就事業(yè),,也能敗壞人生;既能使人風(fēng)光,,也能帶來風(fēng)險,。最近,媒體曝光的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yè)就是一個無“畏”的典型,,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大搞權(quán)錢交易,,瘋狂斂財,利欲熏心,,最終落為“階下囚”,,走上了可恥可悲的下場。正如他在萬言悔過書中所寫的那樣:“我頭上缺少黨紀(jì)國法這根高壓線,,忘了為人為官的底線,,私欲像精神鴉片,麻痹了我,,使我靈魂出竅,,私欲像脫韁的野馬拖著我走向深淵”。遲到的悔改難以挽回身敗名裂的現(xiàn)實,。如果當(dāng)初始終能像楊震那樣畏“四知”而不僥幸,,概能守住底線,不闖紅燈,,不碰高壓線,。做為一名公職人員,不論你地位高低,,權(quán)力大小,,只有心中有所“怕”,才能拋棄僥幸,,不越黨紀(jì)國法雷池;才能樹立憂患意識,,視黨的事業(y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才能“日常三省吾身”,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惟有如此,,方能在喧囂紛擾的世界里,干干凈凈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有了自律和敬畏,還需要有所“舍”�,,F(xiàn)今社會,,人心浮躁,價值取向在一些人身上發(fā)生了錯位,,這種錯位主要體現(xiàn)在本該放棄的,,卻拼命攫取,;本該苦苦追求的,,又毫不在意的放棄,到頭來,,處處碰壁,,以致沉淪者有之,伏法者有之,。這就要求我們正確把握舍取關(guān)系,,時時警惕誘惑,處處嚴(yán)加防范,,做到有所舍棄,,不迷戀名利。要像楊震那樣,,雖然放棄了貴重的黃金,,失去了有限的物質(zhì)財富,卻獲得了無限的精神財富和人格尊嚴(yán),。
(劉修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