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4日電(記者 任沁沁 王攀 劉剛)“農民工”這一早已約定俗成的
稱謂,,或許將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了,。近日,農民工輸入大省廣東和農民工輸出大省河南的省委書記,,都提出將適時取消“農民工”稱謂,。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1月3日提出,廣東將加快研究并適時出臺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來務工人員根據職業(yè)和工作年限享受相應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促進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居民真正融合,。
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表示,“農民工”這樣的稱謂本身就帶有歧視色彩,,呼吁社會慎用這一稱謂,。“工農商學兵,,本是職業(yè)的劃分,,為什么唯獨農民永遠要被加上特定的標簽呢?”
“農民工”是中國特有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產物,,是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通常指的是“身在城市從事非農業(yè)工作的農業(yè)戶口的工人”。
他們是城市最基層的建設者,。然而,,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在制度安排上造成農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低,、社會保障程度低等現象長期存在,,外來人員與本地人之間的矛盾也時有發(fā)生。
來自山東的劉杰在珠三角一些城市里干過餐廳服務員,、保潔員,,也在超市當過促銷員,,還在一家兒童游樂場當過游藝機操作員。30多歲的她說,,在廣東生活了十多年,,早已習慣了“農民工”的稱謂,,但內心深處更希望能夠被視為一個“城里人”,。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社會管理任務更重,、壓力更大,,因而也就必須更加主動地面對農民工這一龐大的社會群體,并采取更積極的行動推動他們早日融入城市社會,。
和劉杰一樣,,在珠三角許多外來務工人員看來,政府部門出臺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他們融入城市生活,。
在東莞一家印刷機械制造企業(yè)擔任技術員的馬奎說,在很多人印象里,,“農民工”除了吃苦耐勞外,,往往還被視為文化程度不高,有時還會和臟亂差,、缺乏法律意識相聯系,。他們建設了城市,卻難以融入城市,,他們播種了果實,,卻很少分享成果。
“‘農民工’這一稱呼的背后隱藏的是一系列的歧視,,要努力消除身份界限,,鼓勵外來務工人員融入社會�,!北R展工表示,。
經濟高速發(fā)展帶來城鄉(xiāng)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是農民工稱謂未來逐步“淡出”歷史舞臺的社會基礎。廣東省委黨校教授楊丹娜說,,隨著“80后”“90后”等新生代“農民工”走上舞臺,,與時俱進地調整各項政策,幫助他們融入企業(yè),、融入城市,、防止將“農民工”身份固定化,、標簽化,是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求
“他們來到城市,,本來就是謀求身份的改變,,稱謂的改變是農民工身份轉變的第一步。用‘新生代產業(yè)工人’替代‘新生代農民工’,,會更準確,。”楊丹娜說,。
不少地方開始以實際行動取消“農民工”稱謂,,這無疑有助于外出務工人員整體印象的改善。河南中牟縣不久前舉行了優(yōu)秀“新型合同工人”表彰大會,,去年同樣的活動被稱為優(yōu)秀“農民工”表彰大會,。
胸戴紅花,身披彩帶,,踩著紅地毯昂首邁入會場時,,“新興合同工人”獲得了一種名義上的尊重。
“叫什么其實不重要,,但是和城市戶口相比,,不管是看病還是孩子上學,農民工能夠享受到的福利還是太少了,,如果能從改變名稱開始讓我們享受同等權利,,那最好不過了�,!眲⒔苷f,。
近年來,不少有識之士一直在為農民工的權益鼓與呼,,呼吁尊重農民工,,保障農民工權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有人甚至建議將農民工改稱為“新市民”,。
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社會各界,都在為竭力改變農民工的地位付出努力,。2003年,,溫家寶總理幫助重慶云陽婦女熊德明討薪,使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引起了全社會廣泛關注,。2012年元旦,,溫家寶在湖南調研時特地到湘潭九華杉山居民安置小區(qū)建設工地看望農民工。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明鎖指出,,要真正消除“農民工”稱謂背后的不公,,需要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相應調整,,由此帶來社會結構的優(yōu)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讓外來工真正地融入廣東,,需要許多細化的政策,不僅制度上要建立融入的渠道,,還需要很多軟性的活動來融合外來人口與本地人之間的關系,。”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肖濱說,,比如應該讓外來工更多地參與到社區(qū)的建設,,保障他們有參與討論,、選舉,、批評監(jiān)督的權利,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不再成為社區(qū)的局外人,。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應全面實施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消除“二元格局”的戰(zhàn)略方針,,在堅決消除對農業(yè)、農村,、農民的制度性歧視的同時,,制定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措施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社會保障程度,,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才能真正使農民身份的人從根本上不再受到社會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