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我國圖書典籍自古以來便是日本宮廷及上流社會,、知識分子階層學習,、傳閱甚至效法的對象。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不讀“四書五經(jīng)”,、不懂“漢學”之人便不能被稱之為文化人。因此,,漢學研究在日本古已有之,,近代以來更加日趨完善,涌現(xiàn)出了許多成就卓越的漢學家,。曾任日本東北大學名譽教授的金谷治(1920-2006)就是其中之一,。1960年,他向京都大學提交的博士論文《秦漢思想史研究》,,集中展現(xiàn)了自身漢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表達出濃郁的中國情結(jié)。很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用“專章”的篇幅對漢代道家經(jīng)典《淮南子》進行了深入探討,,成為日本學界《淮南子》研究的重要創(chuàng)獲。
1959年1月,,《秦漢思想史研究》中關(guān)于《淮南子》的部分,,經(jīng)過增補修改,以《老莊的世界——淮南子的思想》為題正式出版,。隨著日本學界對《淮南子》研究熱度的日漸攀升,,1992年,原書更名為《淮南子的思想——老莊的世界》,,由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講談社再次出版發(fā)行,,而后得到了日本漢學界的極大關(guān)注,被奉為日本《淮南子》研究中不可不讀之書,。
《淮南子的思想》一書,,由“淮南王的故事”和“淮南王之書”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有關(guān)淮南王劉安的傳記研究,。以《史記》《漢書》中的《淮南王傳》為主要研究材料,,對漢代初期的政治,、社會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結(jié)合淮南王父子的經(jīng)歷,、劉安的性格特點以及淮南國食客們的情況等內(nèi)容,,將劉安的“謀反”定義為“被唆使的謀反”。金谷治認為劉安是一位崇文好文的貴公子,,熱愛文學,、喜好音律。雖然其父因謀反罪名自盡,,淮南國的領(lǐng)地也被削減的所剩無幾,,劉安內(nèi)心懷有對朝廷的怨恨與不滿,而且身邊的食客們也在不斷的煽動,,但“謀反”始終只是停留于計劃,,并未付諸行動。金谷治還對淮南王死后“成仙”的傳說以及《鴻寶萬畢書》有所論及,。
第二部分是有關(guān)“淮南王之書”的研究,,由第一章“淮南子二十一篇”和第二章“老莊的統(tǒng)一”構(gòu)成。第一章對《淮南子》的歷史進行追溯,,梳理其發(fā)展脈絡(luò),,對傳世至今的十六種版本逐一介紹,并指出“二十一篇”中十三篇為高誘注,,八篇為許慎注,。這一部分屬于文獻學研究的范疇。第二章是全書的要旨所在,,也是金谷治《淮南子》研究之精華,論述其“《淮南子》的思想是‘老莊’思想的統(tǒng)一”的核心觀點,。他稱《淮南子》一書為“雜家之書”,,內(nèi)容紛繁復雜,涵蓋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農(nóng)家,、兵家等戰(zhàn)國時期的諸多思想學說,但其多樣性通過一篇“要略”得以統(tǒng)一,。金谷治認為《老子》之“道”與《莊子》之“道”性格不同,,但又同屬于道家之“道”,而《淮南子》中的“道”涵蓋了《老子》的本體之“道”和《莊子》的理法之“道”,,并將兩者深入結(jié)合統(tǒng)一起來,。
金谷治對《淮南子》的“無為”思想也有著新的詮釋,,認為《淮南子》幾乎完全推崇《老子》《莊子》中的“無為因循”的思想,但是,,與“原道篇”中相對消極的“無為”思想不同,,“修務篇”的“無為”則蘊涵了更為積極的意義。他進一步指出,,“原道篇”中的“無為”敘述的是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而“修務篇”中的“無為”講的則是引導凡間之人達到最高境界的方便之法,兩者并不矛盾,,統(tǒng)一于“道”“事”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
在全書的結(jié)尾部分,金谷治還討論了《淮南子》中的理想人格——“真人”和“圣人”,。他認為“真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真人的本性和“道”完全吻合,是“道”的擬人化的存在及最高精神境界的象征,,也是不具有現(xiàn)實性的,、空想的存在,而“圣人”則帶有實踐性,、現(xiàn)實性的色彩,,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里,活在凡人之中,。
概言之,,《淮南子》思想是先秦諸子學說的融合,尤其是以老莊的思想為中心,,充分體現(xiàn)為“道”與“事”的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這就是日本漢學家金谷治通過《淮南子的思想》一書,試圖向我們揭示出的《淮南子》道家思想的理論實質(zhì),、治國理念及人文精神,。(朱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