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民本”理念及精神深受先秦諸子之學的熏染,,具有多元化的思想淵源,其中尤以道,、儒為著,,墨、兵次之,;這種“民本”理念及精神既是對先秦諸子之學的歷史繼承,,更是融會性的新發(fā)展。他認為統(tǒng)治者應順應民心,,以民心為基礎,,以民意為轉(zhuǎn)移,不以一己或少數(shù)人意志取代百姓意志,,更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人民身上,。
《淮南子》與先秦老莊道家不同,它反對墨守成規(guī),,提倡社會變革,;贊揚古代以民為本、以德安民的社會秩序,。它認為統(tǒng)治者要想天下安寧,,就必須在首先保證民眾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礎上,,再順應時代發(fā)展進行社會變革。他在《汜論》中說:“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jīng),而令行為上,。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在劉安看來,,只要方法措施有利于人民,、國家,統(tǒng)治者就不必受制于既有制度,,完全可以廢除不適宜現(xiàn)實形勢發(fā)展的“先王之制”,。《淮南子》一面贊美勤儉治國的明君,,一面猛烈抨擊賦斂無度,,“狡躁康荒,不愛民力,,馳騁田獵”(《主術》)的荒淫君主,。批判他們憑借無限的權(quán)力揮霍享樂,構(gòu)筑“高臺深池,,雕琢刻鏤,,黼黻文章,蛡蛿綺繡,,寶玩珠玉”(《主術》),,導致了“萬民愁苦,生業(yè)不修”的社會災難,。其強調(diào)勤儉,,反對奢侈的政治主張對我們今天建立節(jié)約型社會也無疑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淮南子》帶有強烈的“民本”意識,,它明確提出“民者,,國之本也”,把人民看作是國家的根本,,進而指出“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則本固,,基美則上寧”,,在這一觀點政策措施上,《淮南子》主張勿奪農(nóng)時,、約減政令,、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施政寬簡,,從而做到愛民、安民,、利民,;而這些正是得民的前提,得民與否,,是治國成敗的關鍵,�,!痘茨献印ぶ餍g訓》云:“昔者神農(nóng)之治天下也,,神不弛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懷其仁誠之心,。……養(yǎng)民以公,。其民樸重端愨,,不忿爭而財足,不勞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資而與之和同,。”意思是說,,炎帝神農(nóng)治理天下,,沉靜于胸,有聰明智慮,,有仁愛誠心,,以公心教化子民,所以,,氏民質(zhì)樸,、穩(wěn)重、正直,、誠實,,沒有什么忿爭,人人依靠天地的資源,,與天地融和在一起,。通過炎帝神農(nóng)的例子,,闡述愛民、為民,、利民的高尚風格,。《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神農(nóng)憔悴”,,“圣人之憂勞百姓甚矣”,。炎帝神農(nóng)氏為了解決氏族成員的生存問題,“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描寫出炎帝神農(nóng)時代“養(yǎng)民以公”,、“仁誠之心”,,即民主友愛、天下均平的和諧社會狀況,,體現(xiàn)出劉安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尊重和利用,體現(xiàn)出《淮南子》的“諧天”,、“和人”,、“融己”、“化民”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理念和原始“天下大同”的民本思想,,成為后世社會追求的目標,。
《淮南子》還強調(diào)治國與修身都離不開“仁義”和“行善”這些優(yōu)良品性,正如《主術訓》所說:“國之所以存者,,仁義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币粋人是如此,一個國家如能這樣綜合激發(fā)人之優(yōu)秀品性的話,,那也就可稱之為仁政或德政,,所以《淮南子》說:“地以德廣,君以德尊……昔二皇鳳皇至于庭,,三代至乎門,,周室至乎澤”;而之所以能這樣,就在于伏羲,、神農(nóng),、夏禹、商湯,、周文王推行德政的緣故,,這也就是《淮南子》所說的“德之所施者博”(《繆稱訓》)。所謂德人,,安居時沒有私念,,行動時沒有謀慮,內(nèi)心不藏是非善惡,。他樂于與四海之民共享利益,,以天下百姓的富足為滿足。心憂民眾,,人民共享富貴,,這就是真實的劉安。他為帝王和官吏們樹立了一個親民,、愛民,、利民的典范,具有永恒的價值,。(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