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 劉剛 孫麗萍 顧燁)不久前剛退休的丹陽市戲劇總團原團長王金錫用“起死回生”形容7年來劇團的變化。
2004年,,剛接手劇團的王金錫面臨的是這樣的窘境:這個曾被文化部譽為“天下第一團”的事業(yè)單位已經連續(xù)幾年沒有排演過一臺新戲,,每年演出不到30場,累計債務近100萬元,,瀕臨倒閉,。
也就是這一年,劇團由事業(yè)單位轉制為企業(yè),。這一度讓王金錫更感絕望:“當時我以為政府撒手不管了,,我們又回到舊時代的社會地位了�,!�
對于和王金錫一樣經歷了這場改制大潮的事業(yè)單位負責人來說,,有過類似想法的不在少數(shù)。管理上習慣聽從行政指令,,經營上長期依賴政府計劃,,讓這些單位在最初面對市場時感到無助和茫然。
在更宏觀的背景下,,整個中國都在面對一個全新的課題:當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帶動國家崛起之時,,在具有意識形態(tài)深刻屬性的文化領域,如何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從而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文化體制,。
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在中國各地陸續(xù)展開。讓王金錫安心的是,,轉制后政府對劇團并沒有“撒手不管”,,原來每年60萬元的事業(yè)經費繼續(xù)撥付,又先后投入170多萬元用于支持其藝術生產,、人才引進等,,特別是具有本地特色的作品。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近幾年劇團先后復排了一批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丹,、錫劇,并及時將這些劇目投向市場,。2008年劇團實現(xiàn)演出經營收入50多萬元,,較2005年翻了兩倍多,2010年更是實現(xiàn)演出經營收入近70萬元,。
像丹陽市戲劇總團這樣的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被視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通過政策傾斜和政府扶持,,已經有一批歷史包袱重,、適應市場條件差的國有文藝院團成功轉型。
統(tǒng)計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2118家國有文藝院團中已有590家完成轉制,地方3000多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已有595家完成轉制,。
現(xiàn)在,,改革的腳步將在政策助推下進一步加速。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明確提出要發(fā)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這份引領中國文化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對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做出明確部署:要以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要推進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的報刊社和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拓展出版,、發(fā)行,、影視企業(yè)的改革成果。
可以預期,,隨著改革的加速深入,,長期困擾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政企不分、關系不順、管理不力等體制性和結構性痼疾將逐步化解,。更多經過市場活化的文化企業(yè)將迸發(fā)出舊有體制內被抑制的內在活力,,以滿足民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好的文藝作品還是要通過市場來證明其價值�,!痹瓉喼蘼�(lián)創(chuàng)(上海)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滕俊杰說,,“當人均年收入超過8000美金時,人們對于文化娛樂的需求將呈現(xiàn)井噴式增長,。因此,,中國的文化市場會越來越有活力,關鍵是要有好的劇目和高質量的演出,�,!�
市場經濟里的企業(yè)主體,還要用市場激勵機制來管理,�,!稕Q定》就此提出,要創(chuàng)新投融資體制,,支持國有文化企業(yè)面向資本市場融資,,支持其吸引社會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
脫胎于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的歡樂馬戲有限公司就采用股份制運行,,演職人員占股49%,,既是“打工者”又是“投資者”,還參與分紅,。
改制的效益顯著,。演職人員2003年人均收入每月不足2000元,2010年提高到7000元,,主要演員達1.5萬元以上,。
盡管如此,上海市雜技團原團長,、現(xiàn)在的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俞亦綱仍坦言壓力不小,。他說,身為市場經濟的一分子,,現(xiàn)在每天都要關注市場的需求和變化,,思考如何做強文化產業(yè),同時也在努力轉變管理機制,、藝術生產機制和投入機制,。
與效益的倍增相比,,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影響或許更加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