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縣丁集鄉(xiāng)李氏父子接力60載 為烈士陵園守墓
薪火相傳 守護精神家園
在位于淮南市鳳臺縣丁集鄉(xiāng)的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里,長眠著為解放鳳臺而英勇獻身的14位革命烈士,,如今,,這處烈士陵園已成為“鳳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淮南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烈士陵園守護人李文傳一家薪火相傳敬烈士數(shù)十載的事跡更在當?shù)貍鳛榧言挕?/FONT>
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坐落于鳳臺縣丁集鄉(xiāng)西4公里幸福溝畔,,板張集村頭,。陵園四周綠樹環(huán)繞,園內(nèi)遍植蒼松翠柏,,“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矗立中央,。陵園南片是墓地,埋葬著在解放鳳臺縣城戰(zhàn)斗中犧牲的14名烈士的遺骨,,還樹立著另外5位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英勇獻身的烈士墓碑,。
1948年10月,為配合淮海戰(zhàn)役,,牽制沿淮守敵,,解放軍豫皖蘇六分區(qū)決定解放鳳臺縣城。11日下午,,六分區(qū)十一團,、十二團從鳳臺縣城東門、北門和西門同時向縣城發(fā)動進攻,戰(zhàn)斗進行的異常激烈,,十一團在東北,、北門與北大壩和黃土山的守敵進行了激烈戰(zhàn)斗,十二團在城西大孤堆與敵人進行了血戰(zhàn),,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次日凌晨3時,,終于攻下縣城。十二團二營營長李振海,、四連連長王福成,、指導員劉法家等十幾名指戰(zhàn)員光榮獻身。第二天,,該部受命向西北方向轉移,,途經(jīng)丁集鄉(xiāng)板張集村,將李振海等烈士一一埋葬,。
世事滄桑,,半個多世紀以來,李振海等十多名革命烈士的遺骨猶在,,使烈士們能夠安然長眠在板張集這個小村旁,,得益于一位不講名、不圖利,、幾十年如一日,、一片丹心護忠魂,默默奉獻的第一代守墓人李文傳,。
鳳臺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老同志介紹說,這14位烈士只有4個有名字,,有二營營長李振海,,四連連長王福成,指導員劉法家,,班長劉慧明,,其余的10名都是無名烈士。老同志評價到,,如果不是李文傳守墓,,這塊墓地不一定能保存下來。
李文傳,,丁集鄉(xiāng)郭徐村人,,生于1933年,1957年入黨,。李文傳自幼家境貧寒,,父母早逝,8歲進廟當了“和尚”。1948年家鄉(xiāng)解放,,李文傳離開了寺院,,當上兒童團長。共產(chǎn)黨領導勞苦大眾翻身求解放和解放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為人民的精神,,他歷歷在目,深受感染,。1948年10月,,為解放鳳臺縣城而犧牲的李振海等十多名烈士遺體運到板張集后,李文傳目睹鄉(xiāng)親們含淚掩埋了烈士遺體的場景,。鳳臺解放后,,人們歡欣鼓舞,李文傳卻暗自尋思:為了解放鳳臺,,這些勇士長眠在此,,如果沒有人守護,天長日久,,他們或許將被遺忘,。烈士們?yōu)閲柢|,我們要記得他們,。一個念頭在他腦中閃過:守護烈士墓地,,宣傳愛國精神。
從1949年起,,時年16歲的李文傳情系英烈,,主動擔負起看護烈士墓地的重任,還做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員,。當時的墓地就是一兩畝地的荒灘,,幾個墳在上面,茅草長得很多,,連路都沒有,。多年來,李文傳堅持在墓地添土植樹,,精心守護,,讓烈士們安然長眠于此。春天,,他修剪培土,;夏天,他動員家人擔水澆灌,。他成家后,,又帶領子女守墓,。李文傳還遭遇別人的不理解:1958年全國大范圍的平墳運動,由于他的保護,,烈士的墳沒有被平掉,;困難時期,鄉(xiāng)親們沒有柴燒,,有人要去扒棺材,,因為他的保護,烈士的墓地沒有被破壞,。為此,,他沒少和那些人吵架,但他都堅持沒讓別人動墳,,正是他的執(zhí)著,,烈士的墳地得以保留。
前些年,,因墓地地勢低易積水,,他帶著幾個兒子連干4天,挖了一條排水溝,。為方便人們前來掃墓,、祭奠,李文傳決定修一條通到烈士墓的路,。他用架子車一次次從200米開外的地方取土墊路,。由于墓地沒有圍墻,個別村民想擠占墓地種糧,。每當此時,,李文傳總是挺身而出,予以制止:“烈士們用鮮血換來家鄉(xiāng)的解放,,我們怎么忍心讓他們沒有安息之地,?”在李文傳的影響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群眾理解了他,,自覺加入到義務護墓的隊伍中。
每年清明前,,他都為烈士來包包墳,、栽栽樹,到了春節(jié),,他要帶著小孩子來燒燒紙,、放放炮,以此寄托哀思,。逢有祭掃活動,,李文傳老人便向祭掃人講述英雄的事跡,讓后人牢記歷史,繼承革命光榮傳統(tǒng),。
李文傳老人晚年體弱多病,,但守墓不怠。 2004年3月初,,李文傳在病重彌留之際,,還拉著與他共同守墓20多年的二兒子李學成的手,反復叮囑:“這些烈士都是我們的親人,,一定要好好地守著,、護著,不論社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每年的清明節(jié)都得去上墳,,別忘了代我給烈士們磕個頭!”李文傳留下的遺囑是“烈士用鮮血換來我們家鄉(xiāng)的解放,,他們葬在這兒,,沒親沒故,不管環(huán)境千變?nèi)f變,,對烈士的敬重不能變,。”時年3月5日,,李文傳老人溘然長逝,。他的墓地在離烈士陵園不遠的地方,而烈士陵園里,,則專門樹立了一塊李文傳老人義務守墓事跡的碑刻,。
也正是從這時起,已隨父親守墓20年的李學成毫不猶豫地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此前,,李文傳的護墓義舉,引起了當?shù)攸h委,、政府的關注,。2004年由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的老同志們擔綱建設的板張集烈士陵園啟用,李學成被正式聘為陵園管理員,。
板張集烈士陵園始建于2003年10月,,是在鳳臺縣委、縣政府的重視關懷下,,在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的幫助指導下,,在當?shù)卣腿嗣袢罕娨约吧鐣椒矫婷娴臒嵝闹С窒拢Y助,,社會捐助,,由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具體操作,、規(guī)劃籌建。在烈士陵園破土動工之后,,縣新四軍研究會參與建設的一些老同志們不論嚴寒酷暑,,都到現(xiàn)場指揮施工,為保證工程質(zhì)量,,他們還多次遠赴山東等地購買建材,。他們不顧年歲大、體力弱,,親自參加打穴,、植樹、澆水,,吃在工地,,沒有星期天,沒有一分錢工資,,有的只是敬愛烈士的情感,,建好烈士陵園的激情。
陵園入口處建造了8米高的四門石牌樓,,兩邊對聯(lián):“揮淚繼承烈士志,,誓將遺愿化宏圖”,表達了要繼承烈士遺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決心,。陵園建設幾年來經(jīng)過擴建,目前已形成了一個占地面積20多畝,,集路,、橋、亭,、林,、門、碑,、雕,、館于一體的陵園。陵園四周綠樹環(huán)繞,,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中央,。園內(nèi)遍植蒼松翠柏,各類花木蔥蘢簇秀,,清新幽靜,環(huán)境宜人,,四季常青的樹木在這里長伴英魂,。
陵園建筑布局古樸典雅,,莊嚴肅穆。以革命烈士紀念碑為中心,,墓地展館,,南北守望,遙遙相對,;門橋碑亭,,東西對稱,交相輝映,。兩條環(huán)行走道,,內(nèi)外相嵌,將整個陵園襯托得分外壯觀,。園內(nèi)共有碑刻32塊,、亭臺5座、石牌樓3個,、浮雕4幢,、拱橋3座。座座建筑,,寄托著對革命先烈的緬懷敬仰,;面面碑刻,回響著領袖偉人的教誨,、鼓舞和激勵,。這是一個弘揚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精神,以史鑒今,、啟迪后人,,富有時代氣息和獨特紀念氛圍的烈士陵園。置身其中,,時刻被長眠于此的革命烈士的大無畏精神而感染著,、激發(fā)著、警醒著,。
陵園展覽館建于水上,,建筑面積近400平方米。展覽館內(nèi)容豐富,,生動翔實,,反映了鳳臺地區(qū)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革命歷史,,同時展現(xiàn)了今日鳳臺的嶄新面貌。
陵園建成后,,被鳳臺縣委,、縣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共青團安徽省委和少先隊安徽省工作委員會聯(lián)合命名為“民族精神代代傳”少先隊體驗教育基地;被共青團淮南市委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陵園建成以來,,每逢節(jié)日,特別是清明節(jié),,機關,、學校、社會團體及周邊群眾都會結隊前來參觀,、祭掃,、悼念和在紀念碑前舉行入黨、入團宣誓等活動,。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鳳臺縣紅色旅游景點。
陵園建設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提供了一個載體,,人們可以藉此緬懷先烈、寄托哀思,。2007年4月16日,,在淮犧牲的胡之光烈士的靈柩被移葬至鳳臺縣板張集烈士陵園。
胡之光,,女,,原名周志機,河南省信陽市西雙河鎮(zhèn)人,。畢業(yè)于開封第一女子師范學校,,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8年至1946年,,曾兩度在淮南地區(qū)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6年春,國民黨軍隊準備進攻鄂豫邊區(qū),,中原部隊被包圍,。黨組織派遣胡之光到鳳臺,掩護敵工部長,、她的女婿林滔和女兒王俠開辟了淮河地下交通線,,打通了從中原軍區(qū)通往蘇北軍部的運輸線。她兩次冒著生命危險,,通過敵人封鎖線,,把籌款送給中原解放軍,又把革命干部及其家屬、子女轉移到蘇北解放區(qū),。
1946年冬,,地下交通線暴露,胡之光在安全送走女婿,、女兒的第二天不幸在鳳臺城關被捕。她堅貞不屈,,視死如歸,。敵人毫無所獲,惱羞成怒,,把她殘忍殺害后裝入麻袋投入淮河,。胡之光烈士遺體被潘集區(qū)架河鄉(xiāng)王圩村群眾發(fā)現(xiàn),村民含悲將其埋葬,。
2005年4月和2006年6月,,胡之光烈士的外孫女林小玎兩次來淮尋找外婆并收集外婆在淮南地區(qū)的革命活動資料。在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潘集區(qū)新四軍研究會和當?shù)攸h政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在潘集區(qū)王圩村找到了外婆墓葬。經(jīng)與母親王俠商量,,決定將親人移葬板張集烈士陵園,。2007年4月16日,胡之光烈士的靈柩移葬至鳳臺縣板張集烈士陵園,。為了紀念外婆,,林小玎根據(jù)兩次來淮搜集的資料,撰寫了《尋找外婆》長篇紀實文學,,發(fā)表于《中國作家》文學刊物,,并被多家報刊相繼轉載。
烈士陵園的內(nèi)容不斷豐富著,,同時,,陵園建設更是帶動了家園建設,板張集村一座長16米,、寬7米的“英烈橋”,,連接了幸福溝兩岸,方便了當?shù)厝罕姷纳a(chǎn)生活,。陵園的配套工程投入,,也大大加快了板張集村新農(nóng)村建設步伐,帶來了農(nóng)村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造福于當?shù)厝罕姟?/FONT>
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每年都會接待許多前來祭奠英烈的人,,大家在追思革命前輩的同時,也都為李文傳、李學成一家甘當英烈守墓人的事跡所感染,,一位老同志為此特地賦詩一首:“當年血灑鳳臺城,,英烈精神昭后世,守望烈士數(shù)十載,,薪火相傳美名揚,。”
如今,,守墓人李學成的身邊時常會有他的小兒子李杰的身影,,李杰平日里幫父親一塊看守烈士陵園,為墓地除草,,為陵園花草,、樹苗打打農(nóng)藥、施施肥,。李杰說,,“爺爺守了55年,父親也已經(jīng)守了26年了,,將來父親干不動的時候我要接過這個接力棒,,把烈士墓繼續(xù)守護下去!”
圖一:第2代守墓人李學成與兒子李杰為烈士培墳,。
圖二:李學成管護陵園,。
圖三:烈士陵園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記者 張雪峰 冉 韜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