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黑乎乎的“鍋”架在火上,,一個人輕輕轉(zhuǎn)動著手柄,,幾分鐘后便傳來“砰”的一聲巨響。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許多人正在把這種傳統(tǒng)的制作爆米花方式遺忘,。不過,每天在淮南街頭的某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的“砰砰”聲響起,,似乎正在向人們講述著這位炸米花人的故事。

12月27日凌晨4點多,,屋外還是一團漆黑,,租住在安成鎮(zhèn)的葛新桂便同往常一樣起了床。室外已經(jīng)上凍,,他將農(nóng)用車上一大堆撿來的廢木料搬到室外空地上,,采用斧劈、手摔的方式弄成小塊,,再整齊地擺放到車斗里,。他一天的生活就這樣開始。
吃過早飯,,葛新桂和妻子韓素云來到了舜耕市場旁,,因菜市場進出人多,接到房屋補漏生意的可能性比較大,。然而一個上午過去了,,夫妻倆并未接到一單生意。在一個小攤點上買幾個饅頭,,這便是夫婦倆的午餐,。
下午3點多, 夫妻倆來到洞山中路南側(cè)中北巴士公交站附近,,將車停在路邊,,從車上搬下炸米花的工具和原料。他們架好爐子,,取出柴禾生起火來,。火燒旺后,,老葛舀了一小盆大米倒入罐中,,再拿出糖加入少許,,之后蓋上罐蓋將鐵罐架到火爐上。隨后,,他右手不斷搖動著鐵罐上的手柄,,左手不時添加一些柴禾,眼睛則時刻留意著鐵罐上的氣壓表,。
幾分鐘后,,表盤顯示氣壓接近最大值,老葛便拿起兩根鋼管,,抄起鐵罐將罐口對準(zhǔn)旁邊的一條長長的布袋,。“要炸了哈,!”他對著圍觀的市民喊了一聲,,隨即右腳對著罐頸部位一踩,只聽“砰”地一聲,,瞬間便見一團白色煙霧騰起,,罐蓋被打開,香氣隨即溢出,,罐中炸好的米花也順利倒入布袋中,。這時,韓素云便趨前,,將布袋中的米花裝成小袋,,整齊地擺在路邊待售。
老葛出生于貧困農(nóng)家,,自稱不會干農(nóng)活,,從十幾歲時就學(xué)會了這種傳統(tǒng)的炸米花方法,很早便到社會闖蕩,。為了生活,,他駕著農(nóng)用車走南闖北,到處幫人修補房屋,,曾去過湖北,、江蘇、浙江等省的許多縣市,。女兒出生后,,他將兒子留在老家,自己帶著妻女繼續(xù)闖蕩,。2004年,,感到想安定下來的老葛來到淮南,從此,白天攬活修補房屋,、晚上炸米花賣,,這樣一過便是7年。
炸完米花,,葛新桂又炸起了玉米、黃豆,。隨著地上堆放的成品越來越多,,前來購買的市民也漸漸多了起來。天漸漸黑了,,開始起風(fēng),,老葛便到車上取下一塊自制的鐵皮,栓在火爐前用來擋風(fēng),。他的所有設(shè)備,,都是先從廢品收購站淘來零件,再通過自己修正,、組裝而成,,“為了讓罐子不跑氣,我光打磨這個罐口就花了三天三夜,,手上全是血泡,。”
常年在外奔波,,讓葛新桂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蒼老不少,,許多前來買米花的市民都會問他今年“四十幾”甚至“五十幾”,而他的實際年齡只有38歲,。他向記者展示自己粗糙而又皴裂的手,,在這雙手上寫滿生活留下的痕跡。
老葛坦承自己生活壓力很大,,但只要一提到孩子,,他便會感到一些驕傲。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19歲的兒子一直在老家獨立生活,,不但考上了大學(xué),目前還擔(dān)任了班長,,這在他們農(nóng)村老家算是很了不起的事兒,;而女兒,從小便習(xí)慣了父母清早出門,、深夜回家的生活,。孩子的“爭氣”讓老葛夫婦看到了希望,“孩子長大了再也不用像我一樣炸米花了,生活也有盼頭,�,!�
圖:老葛展示他皴裂的手。
(記者 吳巍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