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你一定會想到壽州古城。當你駕車從合肥出發(fā),,很快便可抵達壽州城北的八公山,。
去年秋高氣爽的一天上午,我們一行人來到八公山下,,大家拾級而上,,登上了四頂山高峰。山上秋風習習,,山下云蒸霞蔚,。遠眺壽州古城,東南方的淝水河,,西南方的千里淮河,,如兩條巨龍向著八公山蜿蜒而來,佑護著中間的壽州古城,。八公山脈,、兩條河流和古城,形如奮進中的“奮”字,,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看到此景,大家嘖嘖稱嘆,,壽州古城依山傍水,,氣韻渺渺,,有如虎踞龍盤之地,。
南北要沖 一城鎖喉
據(jù)《壽州志》記載,古壽州已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古稱壽春,,戰(zhàn)國時為楚都,,秦朝時置壽春縣,曾為九江郡首府,。晉武帝時改壽春為壽陽,,后又改為壽州,中華民國誕生后,,壽州改稱為壽縣,。據(jù)介紹,這里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多次為郡,,州來國、蔡國,、楚國,、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先后建都于此,,是楚文化的積淀地,,淝水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世界豆腐發(fā)祥地,,現(xiàn)代又是安徽第一個中共黨組織——小甸集特支誕生地,。
古代壽州為何會烽火連年,城頭頻頻易幟,?那千年屹立的城樓和迤邐四周的古城墻,,似乎在向世人傾訴亙古的滄桑。
古代征戰(zhàn),,多行水路,。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莫難于軍爭,。歷史上,壽州為歷代兵家軍爭的必爭之地,,這不僅僅是古壽州特殊的地理位置,,還與那里的生產(chǎn)條件,古城險隘易守難攻有關(guān),。
淮河西連秦嶺山脈,,東入大海,據(jù)考證,,千里長淮有三大重要交通關(guān)口,。淮河中游的主要支流潁河與淮河交匯于潁口,臨近壽州,;渦河與淮河交匯于渦口臨淮關(guān),,位于鐘離(今鳳陽);下游的泗水與淮河交匯于淮安,、盱眙,,控制著泗水方向的來路。古時中原多戰(zhàn)事,,而鐘離,、淮安、盱眙均無險可守,,且通往南方的水路不暢,。壽州不僅交通發(fā)達,還有早于都江堰三百年的天下第一大塘芍陂,,便于糧食生產(chǎn)自給,,宜于屯耕。古城北依八公山,,四面環(huán)水,,城池堅固,古有“鐵打壽州”之說,,其地利足以為戰(zhàn)守之資,。因之,壽州便成為古代淮河流域極為重要的交通和軍事隘口,。歷代北方覬覦江南者,,必控咽喉壽州,進而據(jù)有江淮丘陵作為俯沖地帶,,進可攻,,退可守;而保據(jù)江南者,,深知“守江必守淮”,,必以壽州為屏障,北拒南侵,。
據(jù)史上記載,,漢初劉邦立最小的兒子劉長為淮南王,慧眼定都壽春,;公元243年,,魏大將鄧艾欲攻打東吳來到壽春,上表奏曰:“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屯三萬人,,且田且守,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蔽簳x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長期對峙于江淮之間,,壽春擋南北要沖,為南北雙方爭奪的焦點,。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東晉,戰(zhàn)于壽春淝水,,大敗于東晉,,此次淝水之戰(zhàn)連同漢末的赤壁之戰(zhàn),被載入世界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
千年滄桑 一城獨秀
歷史上的壽春,,春秋戰(zhàn)國乃至秦漢時期已為都郡。現(xiàn)存的壽縣古城,,始建于北宋,,后歷時150余年,幾經(jīng)反復而建成,,又經(jīng)明朝,、清朝多次修葺和完善,形成今日的規(guī)模,。壽州古城略呈方形,,有趣的是,城區(qū)南北大街中軸線,,始終與八公山的主峰保持在一條線上,。壽州古城的城墻,周長為7147米,,高約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10米,,城區(qū)面積為3.65平方千米,。城墻有四道門,南為通淝門,,東為賓陽門,,西為定湖門,北為靖淮門,。讓人驚奇的是,,四個城門都建有甕城,翁城上建有城樓。除了南門因城區(qū)人口多,,為便于交通,,甕城已撤除外,其他三個甕城門保存完好,,西門門向北,,北門門向西。這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墻,。
那天,在導游的引導下,,我們登上了東門—賓陽門城樓,,佇立在“淝水古戰(zhàn)場”的標牌前,北望八公山,,好像置身于當年千軍萬馬的廝殺中,。前秦苻堅率八十萬大軍,投鞭斷流,,與相抗衡的東晉七萬士兵會戰(zhàn)于壽春,,對于徹底奪取壽春,前秦可謂躊躇滿志,,但世事難如人愿,,頃刻間秦軍灰飛煙滅,改變歷史的一場戰(zhàn)爭戛然落下帷幕,,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千年談資。苻堅沒有能夠統(tǒng)一南方,,但連年征戰(zhàn),,平定北方,仍不失英雄的稱謂,。
站在賓陽門城樓上,,遠眺東南方,突兀立起的是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那是國家二級館,,目前,館內(nèi)珍藏文物藏品及各類標本30000余件套,,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30件套、二級文物159件套,、三級以上文物2257件套,。它的附近便是盛名遠揚面積為26.5平方千米的壽春城遺址,,即古“壽郢”城;在古城的西南不遠處,,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了面積10多萬平米的西南小城遺址,,推測該城或為拱衛(wèi)壽春城的衛(wèi)星城,據(jù)記載,,曾是楚宰相春申君黃歇的相府,。
徜徉在古城內(nèi),古跡文物讓你目不暇接,,棋盤式的布局建筑,,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古色古香,,每一街巷、拐頭都有歷史淵源,。在這里或許沒有平遙古城那么多的古玩店鋪,,也沒有鳳凰古城獨特的民俗風情,但壽州古城的歷史底蘊,,會深深震撼著你,。城內(nèi)東北角有一座建于唐貞觀年間,1300多年的歷史古剎報恩寺,;城西有建于元代俗稱“黌學”的孔廟,;城西南有唐宋時期所建的清真寺,屬華東地區(qū)最古最大的清真寺院,,2013年3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佛一儒一道三大古城建筑群,表明了歷史上儒釋道三教在此融洽共存,。比鄰清真寺的是明成化年間,,知州趙宗為紀念東漢壽春令時苗而建的“留犢祠”,讓千秋萬代的人們?nèi)フ把黾o念時公的清廉為政,。
從“留犢祠”出,,順著過驛巷,我們轉(zhuǎn)入原壽州循理書院舊址,。據(jù)光緒《壽州志》所載,,循理書院始建于明天啟二年,其址在州治北,,中春申坊大寺巷內(nèi),,那里已成為原壽縣一中校址。書院取名“循理”意為“欲使游其中者,,日持循于天理之內(nèi),,而漸臻自然也”,。書院設(shè)儒學、理學并存,,講經(jīng)史,,誦詩書,習禮儀,,以應科舉,。書院諸多山長中,大書法家梁巘最為知名,,諸多生童中,,鄧石如最為出眾。明萬歷進士方一韓,、方震儒先后曾在書院講學,。至清光緒年間,循理書院辦學長達三百年之久,,已發(fā)展到相當大規(guī)模,,田地、草莊遍及全州各地,,成為當時全省少有的大書院之一,。目今,壽縣縣委縣政府,,為弘揚循理書院的傳統(tǒng)治學精神,,在設(shè)立文學院的同時,一并復建了循理書院,。
古壽州的經(jīng)濟文化之所以較其他州郡繁榮,,得益于這里歷史上是重要的州署重鎮(zhèn)。唐大詩人李白有詩《送張遙之壽陽幕府》,�,!澳桓笔侵腹糯鷮浉穑茨袭敃r的地方行政建制為壽州,,李白將張遙任所稱為“幕府”,,足以說明當時壽州州署與邊疆地區(qū)的節(jié)度使相當。前241年,,壽春作為楚國都城時人口已達35萬,,城市內(nèi)外,舟楫如梭,,商賈云集,。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說:“郢之徙壽春,亦一都會也,�,!卑喙淘凇稘h書·地理志》也中描述:“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眽壑莸闹菔鸾ㄖ鹤溆跂|大街,,明清兩代壽州州署均設(shè)于此,其間的總兵署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坐北朝南,,是城區(qū)僅存的一處軍事文化建筑。
八公山麓 英雄遲暮
翌日,,迎著朝陽,,我們穿過清澈的淝河,在八公山麓的綠樹掩映中,,祭拜了淮南王劉安,、趙大將軍廉頗和楚春申君黃歇墓,。歷史早已暗淡了刀光劍影,,風雨下千百年的古墓,仿佛寫滿了人生的悲涼,,讓人扼腕嘆息,。
劉安算是學術(shù)研究有大作為的人,他組織門客編寫了被史家稱為“牢籠天地,,博及古今”的《淮南子》一書,,并發(fā)明了豆腐制作技藝,惠及世界各地,。司馬遷在《史記》里說他才思敏捷,,善為文辭,而他最終卻被人誣告而死于非命。他提出的“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的觀點,,閃耀著哲學思想的光芒,。天地有正氣,沛乎塞蒼冥,,趙廉頗老將軍在異域他鄉(xiāng)能夠讓楚考烈王屈尊下駕拜之為將,,靠的是老將軍的高尚人格和剛正不阿的一身浩然正氣。
最讓人痛惜的是春申君黃歇,,史上稱他博文廣識雄才大略能言善辯精明過人,,但他后期卻剛愎自用不聽善言,,終遭小人所害。當初,,他聽從了門客朱英的建議,,勸說考烈王遷都壽春,開辟了一片新天地,。任楚宰相后,,當他率五國之軍聯(lián)合抗秦時,卻不聽諫言,,用人不當,,以致抗秦慘敗。后他未聽朱英之言,,卻讓門里小人猖獗橫行,,終殃及自身。否則,,歷史會有較大改寫,。楚國當時在六國中國土面積最大,綜合國力最強,,如春申君健在,,秦將王翦兵發(fā)楚都壽春,能否取勝,?或未易量,。黃歇被害是公元前238年,也就是在他遇害的第二年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與大臣李斯定下統(tǒng)一“六國”的宏大計劃,,前后只用了十五年,六國兵挫地削,,先后滅亡,,而楚居其后。
清清的淝水河在山前流過,,環(huán)視壽州山水,,古城依然巍然屹立。(時本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