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羅棋布的壽縣古建筑遺存中,,重建于北宋熙寧至南宋嘉定年間的壽縣古城墻,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正如清末狀元,、壽州人士孫家鼐所記,,古城墻“城堞堅厚,樓櫓崢嶸,,恃水為險”,,蒼龍環(huán)繞般把壽州古城攬抱在懷里,阻擋天災兵燹,,庇佑萬民,。因為一直發(fā)揮作用,從而得以完整保存下來,,成為中國古代城垣建筑中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墻,,與南京古城墻、西安古城墻等一起,,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
人生中總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遺憾,其中可能就有種感覺:身邊日常相伴的事物,,它存在時你不會留意,,一旦突然消失,你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一下子少了很多東西,。記得小時候我所居住的村莊旁邊有座古遺址,,名叫“張城寺”,我們的學�,!皬埑切W”由此得名,。“學大寨”時砍伐“小老樹”,,平整舊莊臺,,周邊群眾揮鎬抄鍬蜂擁而上,挖下的磚塊瓦礫帶回家砌墻墊地,。幾個冬春下來,,高高的遺址變成了小土丘。現(xiàn)在我每每回鄉(xiāng)經(jīng)過,,嘴里都不免唏噓,,心里頭悵然若失,充滿惋惜,。
壽縣是個農(nóng)業(yè)大縣,,百分之九十的人口生活在農(nóng)村。但不管是城里人,,還是來自于鄉(xiāng)村,,壽縣人都稱自己是“古城人”,都為自己的家鄉(xiāng)擁有古城墻而驕傲,。因為一座古城墻,,壽縣成為享譽世界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雖然絕大多數(shù)古城人生活在農(nóng)村,但“古城”卻在每個人心理上處于核心位置,。從一定程度上看,,“古城”代表著幸運和安寧。在人們心中,,高大堅固的古城墻,,就是安穩(wěn)、太平和指望,。冷兵器時代防外侵擋兵匪自不必說,,1991年、2003年淮河大水,,壽縣城只是把四座城門輕輕一關,,就保得城內(nèi)居民安居樂業(yè)、安然無恙,。城里面的日子,,是鄉(xiāng)村里的向往;城里面的文化,,引領著鄉(xiāng)村的方向,。可能正因為此,,不在城里的鄉(xiāng)村,,由羨慕到實踐,“退而結網(wǎng)”,,便多了形形色色的院墻,。院墻,應該是鄉(xiāng)村對古城的追求與模仿,,是古城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
上世紀八十年代,,西風東漸,,有人認為,古城落后,,是因為古城文化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封鎖了人們思想,影響了人們觀念,,導致古城人閉關鎖國,,關起門來妄自稱大,滿足于“祖上曾經(jīng)也闊過”,。在這種思潮沖擊下,,四條大街合抱粗的法梧慘遭砍伐,,古色古香的棋盤街無奈被拆,成為古城人心中永遠的痛,。盡管當時也有人要“沖破古城墻,,擁抱大世界”,終因古城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御水功能無可替代,,無一人膽敢染指打她的主意,。
東門賓陽門前的清代州城圖清晰標明,壽縣古城墻呈方形,,周長7147米,,外側下砌塊石上碼磚,內(nèi)坡以土夯筑,。近年來古城發(fā)展旅游業(yè),,古城墻上的雜樹被清除,內(nèi)坡種上草皮,,墻頂鋪上石條步道,,古城墻變成了旅游景觀。遠近游客慕名而來,,環(huán)城觀光游十分火爆,。
漫步于高高的古城墻上,3.65平方公里的壽州古城盡收眼底,。就這樣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池,,“十萬人家共起居”,真像一個大院子,,關起門來安全感滿滿,,做夢香甜,睡覺踏實,。
壽州古城匯集了壽縣地面文物的精華,,總量多達80多處。除了古城墻,,還有壽州孔廟,、清真寺、報恩寺等,,都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與許多古城一樣,壽州古城也有許多古街老巷,、危墻舊房亟需修葺,。結合“5A”景區(qū)創(chuàng)建,目前古城正在進行街區(qū)改造,東,、西大街鋪上了青石板,,沿街建筑“穿衣戴帽”“修舊如舊”,古街老巷飛角翹檐恢復如初,。這些項目,,上馬前都經(jīng)反復論證,小心翼翼,,十分慎重,。因為古城人明白,稍不小心,,就可能像當年棋盤街那樣,,好心辦了壞事,成為后人唾罵的古城破壞者,。(戎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