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想到我火熱的青春,,會與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對臺工作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回首曾經的三十載對臺工作歷程,,“青春忍顧海峽分,,韶華唯盼兩岸同�,!比缃�,,那往昔的崢嶸歲月,已成為我青春之歌中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音符,。
1982年我大學畢業(yè)后,,被淮南市組織人事部門分配到當時一個比較“神秘”的單位“市委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事先我對這個單位的性質一無所知,,但在后來的工作經歷中,,使我逐步認識到“對臺工作無小事”,意義重大,,使命光榮,。
落實去臺人員在我市親屬政策,是我參加對臺工作做的第一件大事,。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的春風吹拂祖國大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浪潮,,已成為全國上下的主旋律,。1979年元旦,中美兩國正式建交,。同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從此,,揭開了兩岸關系歷史發(fā)展的新篇章,。因此,落實好去臺人員在祖國大陸親屬政策,,爭取臺灣黨政軍群民心,,就成了當時全國各地統(tǒng)戰(zhàn)對臺部門的頭等大事。
我市去臺人員親屬眾多,,一些人在歷次政治運動和“文革”中,,因“臺灣關系”受株連,被錯誤處理,,造成冤假錯案,。在幾百份落實臺屬政策的卷宗中,,有一樁案件極具代表性,值得一提,。這就是落實原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少將參議員倪榮仙的政策工作,。
倪榮仙(諢名倪小郎),淮南大通區(qū)人,。解放前曾任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參議,,豫鄂皖邊區(qū)黨政分會少將參議,國民黨安徽省保安團二團團長等職,。那時的倪榮仙有反動的一面,,鎮(zhèn)壓過人民群眾,有一定民憤,,解放后逃往臺灣,。解放前夕,作為淮南大通地區(qū)頗具影響的官僚地主實力派人物,,該倪擁有大量槍支彈藥和武裝勢力,,但在我黨的爭取教育下,能積極靠近我黨,,接辦我黨的策反任務,,對保護煤礦、電廠免遭國民黨敗軍破壞炸毀,,使淮南得以和平解放是做出貢獻的,。
為了落實黨的統(tǒng)戰(zhàn)對臺政策, 1985年4月,,市委正式批轉“市委落實統(tǒng)戰(zhàn)政策工作領導小組”上報的文件,,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正確評價倪榮仙的歷史功過,,對倪的這一段歷史予以充分肯定,;“市委落實統(tǒng)戰(zhàn)政策工作領導小組”和“市委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對其去臺胞弟倪凌閣、倪烈武及在淮胞弟倪中武的親屬子女們,,“文革”期間因受該倪問題的株連,,遭受不公正處理的情況,予以及時糾正,,落實政策得當,;對其過去按敵產被沒收的南京房產,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和市臺辦致函南京方面,,也都給予妥善解決,。
為此,,1986年5月,,我以《中共淮南市委認真落實黨的統(tǒng)戰(zhàn)政策,,實事求是評價原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少將參議員倪榮仙的歷史功過》為題,寫了一篇專題報道,,經當時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李龍光副部長審定后,,發(fā)給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辦的《團結報》,在醒目的位置予以刊登,。稿子見報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也都予以播報,。這件事在海峽兩岸,、在社會上,尤其在倪榮仙的至愛親朋中影響極大,,反響很好,,樹立了我黨實事求是的威信和形象。
1988年倪榮仙的五弟倪烈武先生隨臺灣探親潮,,回到闊別40年之久的故鄉(xiāng)淮南大通探親,。并在兒子的陪同下,專程到市臺辦致謝,。感謝共產黨寬宏大量,,不計前嫌,給倪氏親屬們落實政策,,并說,,如果客死臺灣的大哥倪榮仙在天有靈,也會感激不盡,。
常言說“聽其言,,觀其行”。如果說,,落實去臺人員在祖國大陸親屬政策,,是我黨在“行”,用實際行動說話,,那么,,開展對臺宣傳,解疑釋惑,,把黨的對臺方針政策和解放后大陸的真實情況,,宣傳給島內的民眾,就是“言”,,用語言打動,,用政策感召,“言必信,,行必果”,,“知行合一”,。這是我參加對臺工作做的第二件大事。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迸_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這首《鄉(xiāng)愁》,不知令多少去臺人員,,讀之唏噓,,望鄉(xiāng)淚下。但兩岸30多年的敵對隔絕,,加之臺灣當局對祖國大陸惡化丑化歪曲的欺騙宣傳,,兩岸開放初期,許多去臺人員,,特別是一些去臺官兵,,既思念故鄉(xiāng)又對大陸懷有很深的疑慮和誤解。因此,,對臺宣傳就成了改善兩岸關系,,有效爭取臺灣民心,促進兩岸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從1982年到1992年這十年間,,我們組寫“信箱”錄音稿件和專題新聞報道500余篇。先后把“淮南三鎮(zhèn)”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工業(yè)強區(qū)謝家集、豆腐發(fā)源地八公山,、潘集煤田新區(qū)和古城鳳臺解放前后的歷史變遷,;淮南煤礦、電廠解放后的重大發(fā)展,;各行各業(yè)所取得的新成就;鳳臺推劇,、花鼓燈等鄉(xiāng)音鄉(xiāng)曲以及淮南和鳳臺的臺屬尋找去臺親人的錄音講話,,制作成專題,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部”,、“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和南京“金陵之聲廣播電臺”,,對臺播報,許多去臺人員就是通過這些電臺,,了解到家鄉(xiāng)的變化,,找到了在淮南和鳳臺的親人。這里,,我從許多事例中,,單獨說說去臺老兵陳文軍回歸定居的事。
陳文軍,,是田家庵區(qū)下陳家人,,解放前被國民黨抓丁去了臺灣。三十多年的思鄉(xiāng)之苦,,使他常常偷聽大陸廣播并了解到家鄉(xiāng)發(fā)展變化的情況,。1988年,陳文軍毅然到“臺灣退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結賬銷戶,,賣掉在臺的微薄家產,,回到故鄉(xiāng)定居,受到田家庵區(qū)委統(tǒng)戰(zhàn)部和市臺辦的妥善安置與照顧,,不久即與孀居的表妹結成幸福一家,。黨和政府部門的關懷以及家鄉(xiāng)巨大的變化,使陳文軍心懷感激,,他主動給在臺的難兄難弟們打電話,、寫信發(fā)照片,現(xiàn)身說法,,鼓勵他們葉落歸根,。陳文軍甘做海峽兩岸義務宣傳員的舉動在淮南眾多臺屬中,一時傳為佳話,。
三十年光景,,彈指一揮。雖然我早已不在市臺辦工作,,但我的青春年華都付給了那段令我刻骨銘心的歲月,。我不忍,,淺淺海峽阻親情,我期盼,,兩岸一家九州同,。今天,我欣喜看到兩岸關系在我黨一系列對臺方針政策的持續(xù)推動下,,展現(xiàn)新前景,,取得新進展。
然而,,民進黨執(zhí)政以來,,極力推行“去中國化”,“臺獨”勢力挾洋自重,,屢屢干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不得人心之舉,。國際敵對勢力,明目張膽為“臺獨”撐腰打氣,,企圖火中取栗,,使當前臺海局勢波詭云譎,兩岸關系面臨道路和方向選擇,。但歷史已證明并還將證明,,一切損害兩岸人民根本利益和中華民族千秋大業(yè)的鬼魅伎倆,最終都會徹底失敗,。
明年元旦,,就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四十周年,謹獻此篇,,敬表紀念�,。◤埣兞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