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蔡之厄”是比喻旅途中遇到食宿困難的成語,,此典的主人公是孔丘,,發(fā)生的故事與淮南有關。
公元前496年,,孔子55歲,。為實現其政治理想,孔丘開始了周游列國之旅,,先后去過衛(wèi),、曹、宋,、齊,、鄭、陳,、蔡,、楚等國,歷時14年,,直到68歲才重返魯國,。孔子這一路上發(fā)生了無數的故事,,形成了不少成語典故,,比較常用的四字句成語就有“指點迷津”“招搖過市”“喪家之犬”“誨人不倦”“樂以忘憂”等等,非四字句成語還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名不正則言不順”等等。后來,,“周游列國”本身也被用作指代走遍天下的成語,。
相對來說,“陳蔡之厄”之典比較生疏,雖為成語,,但不常用,。
《史記·孔子世家》記錄了孔丘遭遇陳蔡之厄的全過程:公元前493年,在吳國幫助下,,“蔡遷于州來”,。公元前491年,“孔子自陳遷于蔡”,,此后在蔡國常住,。同年,蔡國發(fā)生政變,,“蔡昭公將如吳,,吳召之也。前昭公欺其臣,,遷州來,。后將往,大夫懼復遷,,公孫翩射殺昭公”,。次年,孔子短暫離蔡,,先是“自蔡如葉”(今河南省葉縣),。不久“去葉,反于蔡”,。公元前489年,,“孔子遷于蔡三歲”。那一年,,“吳伐陳,,楚救陳,(楚昭王)軍于城父(今亳州市譙城區(qū)城父鎮(zhèn))”,。
楚昭王“聞孔子在陳蔡之間”,,于是派人禮聘孔子,孔子隨即動身,。當時陳是楚的盟國,,國都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qū);蔡是楚的敵國,,國都即今壽縣戰(zhàn)國壽春城遺址,。陳、蔡兩國關系并未受到楚國影響,,因距離不遠,,互相之間交往很多,。聽說楚昭王要請孔子,陳,、蔡兩國的大夫們謀劃說,孔子是賢人,,他所諷刺抨擊的都能切中諸侯的弊病,。如今他長久滯留在陳、蔡之間,,我們的所作所為都違反了他的想法,。楚國是大國,前來聘請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國發(fā)揮作用,,將來我們就都危險了。于是,,兩國大夫“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
孔子被圍后,無法行路,,糧食斷絕,。隨從弟子們也都疲憊不堪,甚至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然堅持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后來,孔子“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此即“陳蔡之厄”的全過程,。
從《孔子世家》敘述的情況來看,,從公元前491年至前489年,孔子前后居蔡3年,,雖然短暫出行一次,,但主要還是在淮南地區(qū)生活。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對孔子的“陳蔡之厄”表示質疑,,有三篇短文說到此事,。《孔子在陳絕糧考》否認陳,、蔡大夫相謀“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認為孔子是在旅途中突遇兵災,,因而斷糧;《孔子至蔡乃負函之蔡非州來之蔡》否認孔子居于淮南,。蔡國遷都州來后,,楚國將沒有隨遷的蔡國百姓強制遷到負函(河南省信陽市),使他們與故國完全隔離,;《楚昭王興師迎孔子辨》直接否認楚昭王在城父迎孔子事,,認為是后人臆說。
《先秦諸子系年》所引觀點主要來自崔述,、江永,、潘維城等人,他們在清代開疑古思潮先河,,但錢穆對孟軻《孟子·盡心下》“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卻引而未述。
查看地圖,,陳與州來之間的直線距離是200公里,,陳與負函之間的直線距離是250公里。而負函只是楚國的一個小地方,,連《中國歷史地圖集》都沒有標注,,更不至于有蔡國大夫級別的官員在此管理楚國小地方。
另外楚昭王當時還在城父,。陳在城父正西100公里,,州來在城父東南120公里,如此的話,,“君子之厄于陳蔡(兩國)之間”還能成立,。而負函還在陳的正西偏南方向200多公里,已經深入到楚國境內,,如果硬要說是“陳(國)蔡(地)之間”,,怎么看是怎么別扭。
孟子又說,,陳蔡之厄發(fā)生的原因是“無上下之交也”,,意思是孔子與陳、蔡兩國的君臣沒有交往,,因此大家對孔子產生誤解,,于是謀劃了“圍孔子于野”的“陳蔡之厄”事件�,?梢姟睹献印肥菍ⅰ安獭敝谥苯又赶蚪ǘ贾輥硪嗉椿茨系牟虈�,。
筆者以為,孟軻對孔丘的儒家思想既有繼承,,又有變革,,其生活時代距離孔丘不到200年,,對孔丘的生平應該比包括司馬遷在內的后人更為了解,其所述應該更為接近真實,�,?浊鸫_實是從淮南出走后,在陳,、蔡之間遭遇了陳蔡之厄,。(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