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很古了,,卻還不老。應(yīng)了它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名字——壽春。它高壽卻青春,,從曾經(jīng)的楚都變成了如今的縣城,,雖說建制低了,但王城的氣度深入這座城的土地,、刻入城民的骨髓,,代代傳承,延續(xù)至今,。古城里的居民安安泰泰地守著城,、愛著城,把城里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精心看護著,更別說古城東北隅的那座島了,。
古城人管那座島叫鳥島,。東北拐角塘里冒出來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沚,上頭密密匝匝地長滿了樹木,,四周被茂密的蘆葦護著,,數(shù)千只白鷺棲居于此,被冠為鳥島,。據(jù)鳥類保護協(xié)會的專業(yè)人士說,,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古城,能有這么多鳥在此聚集,,堪稱奇跡,。
有朋自遠方慕名來看鳥島。友臨時,,恰逢雪落古城,。踏著松軟、潔白的步道,,朝北緩行,。城墻東北拐角處,有一座小山包樣的建筑,,這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月壩,。古城現(xiàn)存兩座月壩,一座名為“崇墉障流”,,還有一座略小一些的月壩,,在城墻的西北拐角,名曰“金湯鞏固”,。月壩是古人排除城內(nèi)積水的古城涵,,它能避免內(nèi)河積水成災(zāi),,并消除外水倒灌的隱患。平日里,,城內(nèi)污水順涵洞排出城外,,流入護城河,注入東淝河,;洪水來臨時,,涵洞則自動關(guān)閉,即便是洪水水位接近城墻的高度,,涵洞也不會有洪水倒灌進城里,。神奇的是虹吸原理使洪水即使高出城內(nèi)地面,城內(nèi)污水也一樣能夠排出城外,。據(jù)地方志記載,自1573年明朝萬歷元年,,古城月壩建成后,,即便城外洪水滔天,城內(nèi)也能安然無恙,。友人說,,她看過一張古城空中俯瞰圖,圖中,,壽縣城宛如浮蕩在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我記得那場大水——那年最高水位線海拔24.46米。當時古城門用土填閉,,城外洪水兇猛,、白浪滔天,而城內(nèi)無積水,、內(nèi)澇,。洪峰來時,城內(nèi)的人甚至能坐在城墻上伸腿濯足,。與古城墻共同締造了御洪奇跡的月壩,,被水利專家譽為水利科苑的一顆明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與友人一同繞著月壩行了一周,,探首望向月壩內(nèi)看似平常的旋梯,雪花探秘似的飛旋而下,,落在壩底的水中,,隨即融入水中……
從月壩逐級而下,雪中的鳥島如一朵蓮花綻放在熙春公園的水塘中,。鳥島看似無奇,,僅一個足球場大小,島上是茂密的樹林,卻是幾千只鷺鳥的棲息地,。當年,,改造拐角塘的市政工程隊在此清淤時,古城居民怕施工隊驚動鷺鳥,,居然像看護自家孩子似地守在這里,,自發(fā)地保護著鳥島和鷺鳥,直至工程竣工,。后來,,政府在古城墻的另外三個拐角處,建造了文峰,、延壽,、清風公園,并效仿?lián)碛刑烊圾B島的熙春公園,,在那三個公園的水域上分別建了三座人工島,,邀鳥來棲。
古城東街,,有片名勝古跡,,乃明清兩代壽州州署所在地,現(xiàn)存的譙樓為明代所建,,拱券甬道若城門,,樓后有水臺一座,清康熙年間重修,,在水臺舊址上建熙春臺,,那高達五丈的高臺,似在俯視城中,。道光年間,,熙春臺上又建了一座飛檐翹角的亭子,亭的四角均有石柱,,靠南的石柱上刻有一聯(lián):“霞布星羅,,天開壽域;花明麥秀,,人樂春臺,。”此聯(lián)不僅描繪了古壽州秀美的春景,,更是巧妙地嵌入壽州的古名——壽春二字,。我們來到水塘邊,與鳥島隔水相望,。密密匝匝的雪花紛紛揚揚,,音符般從蒼穹飄落,。那一刻,除了我與友人的腳步聲,,四周闃無一人,,偶有梵音自公園南側(cè)的報恩寺傳來。鳥島披上了雪的羽紗,,美得令人驚嘆,。側(cè)耳傾聽,除了簌簌的雪聲,,世界仿佛按下了暫停鍵,。不知過了多久,冷蜇痛了我,。我望著友人,,她靜穆地端望著鳥島,相機掛在胸前,,我這才挪了挪腳步,,揉了揉凍僵的臉頰,問,,到了目的地,你怎么不拍照,?友人說,,這是鏡頭無法定格的美。我又生出另一個疑問,,為何選擇天寒地凍時來看鳥島,?她依舊凝望著鳥島。我揣緊疑問,,也望向圣潔的鳥島,,仿佛看見一只白鷺從鳥島飛出,繞著水面盤旋了幾圈后,,立在塘中的殘荷上,,如身著一襲白衣的古人,獨佇孤舟,、沉吟不語……
這座有著5000年人類生活史,,3000年建城史的古城,關(guān)于鳥島以及更多的奇跡,,皆源于先民“于自然無所違”的價值觀,。(黃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