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吩疲骸按悍趾笫迦眨分敢�,,則清明風至,�,!痹凇稓q時百問》是這樣解釋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按公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開始,,按農(nóng)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正是桃花初放,、草木萌發(fā),、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清明節(jié)踏青的習俗始于唐代,,我國著名詩人杜甫就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絕句,。
清明節(jié),,又稱掃墳節(jié),、鬼節(jié),、冥節(jié),與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及十月十五下元節(jié)合稱三冥節(jié),,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每年的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10天或后10天,,更有的地方人們的掃墓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清代《帝京歲時記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掣盒,,輪轂相望”,。掃墓時,,除了墳前陳列酒食叩頭祭掃外,,還需豎紙幡,,培新土,,燒紙錢,。
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只有清明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初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币饧丛谶@個時節(jié)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寒食節(jié),,又叫做熟食節(jié)、禁煙節(jié)和冷節(jié),。它的日期在清明節(jié)前一天或兩天,。寒食節(jié)的主要節(jié)俗是禁火,意思是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已經(jīng)備好的熟食,、冷食,因此而得名,。寒食節(jié)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唯一以飲食的習俗來命名的節(jié)日,。
據(jù)說寒食節(jié)來源于春秋時候,。當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大兒子叫重耳�,?芍囟睦^母想讓自己的兒子夷吾繼承王位,,于是千方百計地加害于重耳,。重耳迫于無奈只好逃出了晉國,,流亡在外,。
晉獻公死后,,夷吾如愿以償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覺得重耳即使逃亡在外,,但終究是禍害,。為維護自己的地位,,他派了幾個得力武士,秘密去刺殺重耳,。沒想到刺殺行動卻走漏了風聲,。重耳得知這個消息后,急忙往齊國逃跑,。途中,,他的行李和盤纏都讓人偷走了,,所以他和隨從只好乞討為食,。一日,他們來到衛(wèi)國的郊外,這里荒無人煙,。而且天氣炎熱,,長時間趕路又饑又渴,,又熱又累,。特別是重耳,中途休息時直接就昏過去了。但是周圍沒有人煙,更找不到可以吃的東西,。正在眾人萬分焦急之時,,有一名叫介子推的武將,一瘸一拐地走過來,,雙手還端著冒著熱氣的盆兒。重耳一看,,原來是一盆兒肉湯!隨從趕忙把重耳扶起來,,把肉湯端給他,。重耳二話不說喝了個精光,,于是才有力氣繼續(xù)逃亡。
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王,,成了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卻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憶起舊事,,終于想明白當時是介子推割了自己身上的肉來給他吃,。他心中愧疚萬分,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想要給他受賞封官,。可是,,幾次三番派人去請,,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介子推已經(jīng)帶著母親離開家,,到錦山去了。晉文公令人上錦山搜索,,但最終也沒有找到,。此時有人給晉文公出了個主意,即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便會自己從那一方走出來的,。于是,,晉文公采納了這個辦法,下令燒山,。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不見介子推的蹤影。眾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沒有了氣息。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了很久,,準備安葬遺體時,,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的柳樹樹洞里有什么東西。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題著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看后,,不禁潸然淚下,,懊悔不已。他將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把綿山改為“介山”,他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并規(guī)定每年的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寒食節(jié)因此而產(chǎn)生,。后來因為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的日期離得很近,所以人們習慣于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過,。在后世的發(fā)展中寒食節(jié)逐漸由食冷食增加了祭掃,、秋千、斗雞,、蹴鞠,、踏青、牽勾等風俗,,寒食節(jié)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雖然寒食節(jié)的影響逐漸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卻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jié)中:很早之前清明節(jié)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日子,,這是中華民族崇本尊親,、慎終追遠的具體表現(xiàn)。據(jù)傳它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也相繼仿效,,在清明節(jié)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宋代高菊澗的《清明》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按照傳統(tǒng),,掃墓時,,人們攜帶著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填上新土,,墳上插紙幡或者折幾枝嫩綠的樹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睂懗隽饲迕鞴�(jié)的特殊氛圍。到今天這個習俗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步簡化,。隨著遺體火化越來越普及,,傳統(tǒng)的掃墓逐漸被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所取代。
不管用哪種方式,,都是為了紀念先輩和親人們,。
清明節(jié)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掃墓還可以踏青,。踏青又名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jié)踏青的習俗始于唐代,。三月清明,春光明媚,,草木吐綠,,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正是人們春游的大好季節(jié),。清明踏青不僅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美好景色,,還可以鍛煉身體、增強人們的免疫力,。(蘇登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