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渾(公元223年——297年),,字玄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三國曹魏至西晉初年名臣,、將領,東漢代郡太守王澤之孫,、曹魏司空王昶之子,。其早年為大將軍曹爽帳下的掾吏,,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后,,遭罷黜,。后復出,歷任懷縣縣令,、參軍,、散騎侍郎等職,并襲封京陵縣侯,。西晉建立,,先后任揚烈將軍、東中郎將,、征虜將軍,、豫州刺史等職。晉元康七年(297年),,七十五歲去世,,謚號為“元”。
王渾一生為官做事,,無論是當朝皇帝還是后世史官賢臣均給予較高的贊譽和評價,。
晉武帝司馬炎:督率所統(tǒng),,遂逼秣陵,,令賊孫皓救死自衛(wèi),不得分兵上赴,,以成西軍之功,,又摧大敵,獲張悌,,使皓途窮勢盡,,面縛乞降。遂平定秣陵,,功勛茂著,。
唐代太常博士獨孤及曾論他:魏晉以賈詡之籌策、賈逵之忠壯,、張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顧雍之密重,、王渾之器量,、劉惔之鑒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方之東平,,宜無慚德。身死之日,,并謚曰肅,,當代不以為貶。
唐代《唐會要》一書更是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一,。
王渾作為封疆大吏,、屯兵地方的軍事將領,先后有兩任鎮(zhèn)守處在襟淮帶汝,,戰(zhàn)略位置十分關鍵的軍事要地壽春,,并以其仁政清廉惠民的施政方略,在重鎮(zhèn)壽春寫下了人生輝煌一頁,,其政德官聲也被地方載入了史冊,。《明嘉靖 壽州志》《秩官列傳》就曾以較多筆墨記載概括了王渾生平及政績:雅有器量,,襲父京陵侯爵,,忝司馬昭安東軍事。晉武帝受禪,,加揚烈將軍,、徐州刺史,后以功遷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zhèn)壽陽,。平吳功進爵為公,轉征東大將軍,,仍鎮(zhèn)壽陽,。渾不尚刑名,斷處明允,,吳人新附,,頗懷畏懼,渾撫循羈旅,、虛懷綏納,,坐無空席,門不停賓,,江東之人莫不悅附,。
處在魏晉政權交替、時局動蕩的大變革時代,,王渾沉浮宦海,,歷經(jīng)數(shù)次大變局。先是為魏盡責,,其后替晉出力,,但無論處在何種職務,,王渾較多地體現(xiàn)出了一個封建士大夫忠于操守、體恤民情的品行,。
泰始元年十二月(266年2月),,魏元帝曹奐退出帝位,司馬炎建立西晉,,王渾任揚烈將軍,、徐州刺史等職。在徐州刺史任內,,他曾開倉賑濟饑荒,,而深得人民信賴。在任征虜將軍,、豫州刺史時,,王渾看到豫州與東吳的國土接壤,兩地民間交往頻繁,,便在當?shù)卮罅ν菩杏H民惠民政策,,實施有別于東吳的清廉寬仁的執(zhí)政舉措,樹立政通人和,、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祥和的良好形象,無形中宣揚了西晉王朝的惠民仁政和政治威信,,對于毗鄰的吳國百姓起到極大的政治鼓舞和虹吸效應,,一時間人心思往,吸引了很多不滿孫皓統(tǒng)治的東吳人士前來投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并首次鎮(zhèn)守壽春之時,,正值東吳于皖城一帶大舉耕作,為謀攻晉朝而籌集做好軍備儲蓄,。王渾通過冷靜觀察分析研判后,,當機立斷,一方面派揚州刺史應綽迅速督統(tǒng)淮南諸軍進攻皖城的田地,,擊破鎮(zhèn)守當?shù)氐能婈�,,損毀其精心儲備的大量糧草、船只等戰(zhàn)備物資,。另一方面又在轄境地域東面的邊界上陳兵列陣,、提高防御措施,并深入觀察了解掌握對面東吳的地形城池特點和軍事情況,,積極做好軍事斗爭準備,,以應對防備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事,,既贏得戰(zhàn)爭主動,又提高治理效能,,深獲朝野嘉贊,。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西晉司馬炎發(fā)動滅吳戰(zhàn)爭,,王渾領兵橫江出擊,,勢如破竹,一舉擊破東吳各城,,此次戰(zhàn)爭結果致東吳敗降西晉,。司馬炎頗感其在滅吳之戰(zhàn)中所立功勛,進封他為京陵公,,增邑八千戶,。其后,幾經(jīng)輾轉,,王渾又以征東大將軍之名,,重新鎮(zhèn)守壽春,這是他人生當中第二次回到這個重要的任職之地,。在壽春任上,,王渾一如其為官處事果斷的風格,治理政事,,秉承首任此地之時的理念,,依然走親民惠民路線,主張寬厚仁愛,,不常用刑,,妥善安撫當時因吳亡而遷徙落戶到此定居的東吳遺民,轄區(qū)內的民心得到平順安撫,,百姓從心理上接受了西晉的治理而安心歸附,,從而致使原先東吳地域所轄江東一帶的居民人心思定,政局平穩(wěn),,秩序安定,,有力地彌合了戰(zhàn)爭帶來的局勢紛亂和發(fā)展阻滯,促進了經(jīng)濟社會人文大融合,,為西晉王朝政局穩(wěn)定打下良好的基礎,。(程晉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