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壽州古城賓陽門門洞內(nèi)北側(cè)的墻壁上,,鑲嵌著一塊刻有五方大蛇吞人的石刻圖像,雖雕藝簡單,,卻寓意深刻,,數(shù)百年來,名貫古今,,無人不曉,。這就是壽縣歷史上著名的內(nèi)八景之一“人心不足蛇吞相”。
這方石刻圖像長約120厘米,,寬約30厘米,雕制年代初定為北宋神宗熙寧年間,,是壽州城墻重修時有意嵌入的,,距今已有950多年歷史。如今,,在斑駁的墻體上,,依稀可辨這方石刻,栩栩如生,,令人警醒,。
壽縣“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是從“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神話傳說中引申而來的,,而“人心不足蛇吞象”,,又是從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jīng)》中“巴蛇食象”的神話傳說中,逐步演變而來的,。
“巴蛇食象”出自《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其原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之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海內(nèi)經(jīng)》又云:“又有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它把象吞下去之后消化三年,,才能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這個象骨服食后,可以治療腹內(nèi)的疾病,。由此可見,,即使是神話傳說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一般的小蛇要想吞象,,更是自不量力了。
巴蛇,,是《山海經(jīng)》里最早記載,、也是傳說中的一種大蛇,《辭�,!ふf文·巴部》說:“巴,,蛇,或曰食象蛇”,。傳說,,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威猛無比,。由于巴蛇也襲擊人類,,黃帝便派遣后羿前往斬殺。后羿將其斬為兩段,,巴蛇的尸體變成了一座山丘,,即現(xiàn)在湖南岳陽的巴陵。
后羿斬殺巴蛇的洞庭地區(qū),,是苗蠻集團活動的重要區(qū)域,,人們以大蛇為圖騰。后來的楚國正處于苗蠻故地,,楚人繼承了苗蠻的許多文化內(nèi)容,。戰(zhàn)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就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的詰問,。這個蛇就是巴蛇。在苗蠻地區(qū)產(chǎn)生的巴蛇傳說,,由于當?shù)厝说那楦�,,沒有過多講它的過錯,認為巴蛇吞象不是過錯,,而是主要表現(xiàn)巴蛇的碩大無朋,。
在東夷故地淮南地區(qū),“巴蛇食象”的神話傳說與苗蠻地區(qū)有著明顯的區(qū)別,。誕生于古壽州的鴻篇巨著《淮南子》,,將《山海經(jīng)》中的原始神話,轉(zhuǎn)化為系統(tǒng)化,、哲學化的神話傳說,,對“巴蛇食象”神話進行了再構(gòu)建�,!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中曰:“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巴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斷修蛇于洞庭,�,!币馑际钦f,帝堯在位的時候,,十個太陽并出,,曬焦了莊稼和草木,巴蛇等六種怪獸兇禽也出來危害人民,。堯派神箭手后羿除掉了這六種禍害,,把十個太陽射掉了九個。巴蛇就是在洞庭被后羿斬斷的,。
《淮南子》中記載的巴蛇,,是危害人類的怪蛇,傳說中也沒有講它的罪孽,。這是因為,,《淮南子》是在東夷故地淮南寫成的,這個地區(qū)長期流傳著巴蛇作惡的故事,認為它被斬殺罪有應得,。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夷與苗蠻兩種原始文化的碰撞、交鋒和差異,。
受承于楚漢文化和東夷文化的共同影響,,古代壽地的人們從《山海經(jīng)》《淮南子》等典籍里的神話傳說中得到啟發(fā)和教益,對“巴蛇食象”的傳說加以演繹,、鋪陳和發(fā)揮,,逐步演變成地域化、情感化的地方掌故,,并刻石成像,,嵌于城門洞內(nèi),供人觀瞻,,以告誡民眾諸生端其心,、落其行、踐其事,、做其人,。
從壽州古城賓陽門門洞里的“人心不足蛇吞相”石刻畫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右邊的大蛇,,正張口要吞左邊一個身穿禮服的人,,畫面上并未出現(xiàn)象及與象類似的動物,而是換作了人,,與《山海經(jīng)》中蛇與象兩種動物的形象大相徑庭,。
石刻畫像中描述的是“人心不足蛇吞相”的神話傳說,表現(xiàn)的是壽州秀才梅生與蟒蛇精恩怨情仇,、直至釀成悲劇的神話故事,。過去一直口耳相傳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演變成“人心不足蛇吞相”,,一字之差,,意思迥異�,!跋蟆迸c“相”諧音,,由兩種動物變化成一種動物與一個人。因此可以確定,,壽州古城賓陽門門洞里的這方石刻畫像,,所表現(xiàn)的是“人心不足蛇吞相”,是從《山海經(jīng)》“巴蛇食象”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的,。
不管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是“人心不足蛇吞相”,,所表達的意思都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個人如果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那么終將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正如明代學者羅洪先在《冤家債主》楔子中所言:“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楚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