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古代一種比較多見的青銅器,,可以用作燉煮食物,,也可以當作祭祀用的禮器。由于鼎的重要性,,也被視為權(quán)力和地位的象征,。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nèi),收藏著兩件造型獨特的鼎——竊曲紋銅弦鼎,。
竊曲紋銅弦鼎是春秋時期的群舒青銅器,,1959年出土于原舒城縣龍舒公社鳳凰嘴。該鼎腹部扁鼓,,兩邊附耳,,三蹄足,平蓋,,蓋正中有一半環(huán)鈕,,中間穿一根鉉,靠近邊沿的地方,,有3個等距離的規(guī)矩形塊,,平蓋倒放過來,就成了一個淺腹的盤子,,3個規(guī)矩形塊就可以當成盤足,。鼎的腹部裝飾有圍繞一周的群鳥紋,群鳥每8個一組,,按四倒四正排列,。鼎的附耳上,裝飾有連點紋,,鼎蓋上裝飾著一圈卷云紋,。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講解員孫曉菲介紹,該鼎出土時,,在器腹內(nèi)殘留了比較多的羊骨頭,,以此推測,該鼎是用作燉煮食物的器具,,中間穿一根鉉可以固定平蓋,,防止食物溢出,以更好地燉煮肉類食物。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想到了一個現(xiàn)代生活中家里常用的廚具——高壓鍋了,?沒錯,這件極具生活化的竊曲紋銅弦鼎就被形象地稱為兩千多年前的“高壓鍋”,,讓我們不由得贊嘆古人的聰明智慧,。
前面說過,竊曲紋銅弦鼎是春秋時期的群舒青銅器,。群舒不是指某個國家,,而是對多個小國的統(tǒng)稱。據(jù)了解,,春秋時期的群舒,,是指舒、舒庸,、舒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集團,主要分布在今舒城,、肥東,、肥西、六安,、巢湖,、廬江等安徽中部的江淮之間。因群舒國小而勢微,,最終為楚國所滅,。二十世紀以來,舒城,、廬江,、肥西、壽縣等地出土的一批春秋時期群舒墓葬遺物,,不僅有群舒地域文化色彩,也有濃郁的楚文化風格,,充分反映了楚國經(jīng)營江淮時期兩種文化的融合并存,。
據(jù)了解,楚國前后歷經(jīng)800年,,從最初的小國,,最終躋身于“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之列,疆域最廣的時候,西至巴蜀,,東到大海,,南起南嶺,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山東西南部等地。隨著春秋晚期楚國的擴張,,楚文化遍及淮河流域,,淮夷土著文化逐漸被楚文化吸收。戰(zhàn)國末期,,楚國遷都壽春,,地處江淮的壽春成為楚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由此,最終也形成了以壽春為中心的江淮楚文化,。
孫曉菲介紹,,作為大國,楚國資源豐富,,制造的青銅器一般都比較大,,像楚大鼎那樣顯得威武霸氣。群舒小國因資源受限,,從出土的青銅器看,,器型一般也比較小,雖然如此,,但它充滿生活化,、世俗化又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性。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楚國與晉國發(fā)生城濮之戰(zhàn)。楚國失敗后,,北進受阻,,轉(zhuǎn)而東進�,!睂O曉菲介紹:“楚國東進江淮的過程中,,楚文化與江淮地區(qū)的文化是兼容并蓄的,從出土的竊曲紋銅弦鼎這件群舒青銅器身上能看到楚文化的元素特征,,比如鼎的腿部比較粗壯,、紋飾豐富多樣等,,體現(xiàn)了群舒文化與楚文化交融并存,也反映了楚文化的包容性和影響力,�,!�
(記者 張明星 付莉榮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