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盡所能修復采煤機滾筒
4月間,,在中煤新集設備維修公司一礦綜修車間鉚焊班,閃閃的弧光像煙花一般此起彼伏,,照亮了整個廠房,。煙塵凈化器宛如一只只巨獸,伸著長長的脖子,,將焊接產生的煙霧一股腦地吞進肚子里,。在廠房安全通道西側,鉚焊班職工曹孟漢和胡敬波兩位技師正密切配合,,精心焊接著采煤機滾筒齒座,。他們一邊細心測量確定著齒座的大致位置,用點焊初步固定,,一邊反復微調著齒座間的距離與角度,,并不時拿出紙筆記錄,、計算著。已經焊好的齒座焊縫均勻而光滑,,一層壓著一層,,就像小魚的鱗片一樣,非常好看,。
曹孟漢介紹,,“我們現(xiàn)在修復的這個采煤機滾筒是在2040型采煤機上使用的。在井下,,煤機用搖臂帶動滾筒切割煤壁采煤,。采煤過程中,煤壁和矸石的反作用力會造成滾筒截齒和齒座變形,、撕裂,、磨損,在檢修時就要對這些齒座進行更換,�,!�
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了解到,,在滾筒修復過程中,,檢修人員要面臨艱巨的技術挑戰(zhàn)和巨大的勞動付出。在焊接齒座前,,首先要將損壞的齒座從滾筒上用割炬切割下來,,這需要足夠的細心與耐心,不僅要將原來的齒座清理干凈,,還不能損傷滾筒和鄰近齒座,。由于齒座分布在各個位置,切割時有時要蹲著,、有時要站著,,最難受姿勢莫過于彎腰或是半蹲。為保持割炬火焰的平穩(wěn),,切割時要屏住呼吸,,長時間保持著一個姿勢,其難度可想而知,。滾筒上幾乎每個齒座的角度都不相同,,必須嚴格對照圖紙要求,逐一確定具體位置,,并初步固定,這也是一項“細活”,,檢修人員不僅要具備“繡花”的耐心,,還要具備“繡花”的細心與技術,。一方面定位要精準,另一方面齒座的角度和高低同樣不能有偏差,,否則就會影響到后期的使用效果和滾筒壽命,。同時,焊接中還要考慮高溫變形,、應力等諸多因素,,必須打好“提前量”。因此,,在滾筒修復工作上,,沒有多年的經驗積累是根本無法勝任的。
采訪中,,曹孟漢又講起了一個“小插曲”:在一次滾筒驗收時,,使用單位驗收人員反映說齒座焊接不合格,要求檢修人員立即到現(xiàn)場,。一聽有質量問題,,曹孟漢立即趕了過去,到現(xiàn)場后,,驗收人員指著截齒生氣地質問:“為什么滾筒上齒座有的擠得很緊,、有的很疏散,而且角度什么方向都有,?這也太不負責任了吧,!”曹孟漢一聽頓時哭笑不得,心想這下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于是,便依著圖紙,,逐一對照量給驗收人員看,,每一個焊接的齒座誤差沒有超過1毫米的,完全符合圖紙制造標準,�,?吹竭@個結果,驗收人員當場尷尬地笑了,。
齒座焊接修復中,,由于齒座分布沒有規(guī)律,焊接只能靠手工操作完成,,這就要求焊接人員必須要有過硬的焊接技術,,才能保證焊接時的焊接強度和可控的變形量。并且,每個齒座的焊接也必須一氣呵成,,才能更好地保證焊接質量與美觀度,。該型號滾筒直徑2.5米,共有70多顆齒座,,修復下來要使用200多公斤的氣保焊絲,。焊絲每盒10公斤,每盒1.2的焊絲長度約為1100米左右,,200公斤的總長度約為22000米,,換算成公里就是22公里。一臺采煤機上的兩個滾筒就是44公里,,這就相當于讓焊絲跑了一個42公里的“馬拉松”還多兩公里,。從這些數(shù)字就可以看出檢修人員在滾筒檢修中付出了多少的艱辛和汗水。
據悉,,購買一套這樣的新滾筒需要50萬元左右,,正是檢修職工們的辛苦奉獻與付出,為企業(yè)降低了生產成本投入,,一點點地“摳”出了經濟效益,。(記者 張雪峰 通訊員 陳海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