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中秋,、國慶“雙節(jié)”來臨,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最講究節(jié)慶與禮贈,,當代文化生活理念也提出“要把日子過得有儀式感”,因此,,作為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應該好好過,過開心,,過熱鬧,。但這并不意味著,過節(jié)可以放縱自我,,隨心所欲,,更不能將歪風陋習帶到節(jié)日中去,讓好端端的節(jié)日變了味,,走了調,。
首先,歡慶佳節(jié)給送禮走動提供了良機,。但真正的禮,,是對送禮者真摯情感的表達,而不能成為阿諛諂媚,、謀求私利,、暗度陳倉的載體。古語說:“來而不往非禮也”,,禮尚往來是為了表達心意,,增進交流,融洽感情,,共筑和諧,,真正的表達不在乎禮的輕重,,而在于心的真誠。一旦送禮成了暗通款曲,、別有用心的工具,,傳統(tǒng)文化就將蒙羞,世風也會一蹶不振,、徘徊低谷,。所以過節(jié)首先不忘一個“廉”字。如果禮贈的性質有污點,,無論禮輕禮重,,都要拒之千里。
《韓非子》中講過一個《公孫儀吃魚》的故事,。公孫儀是魯國宰相,,特別喜歡吃魚,全國都的人都爭相買魚來獻給他,,公孫儀先生卻不接受,。他的弟子問他:“您喜歡吃魚而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么?”他回答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xiàn),;有遷就他們的表現(xiàn),就會歪曲和破壞法律;歪曲和破壞法律就會被罷免相位,。等你沒官做了,,那些人恐怕就不會再給你送魚,這時你也沒俸祿買魚吃了,,后悔都來不及……”其中的道理,,誰都懂。真正做起來,,就需要心中警鐘長鳴,。當今辦事送禮往往披上堂而皇之、順理成章的外衣,,有時看似平平常常,、名正言順、卻之不恭,,但別忘了“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沉淪與煩惱或許就從這里開始,。長記一個“廉”字,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閻閭話短長,,養(yǎng)天地正氣,,滌眼際塵埃,才能心寬體健,、多福多壽,。
過節(jié)了,免不了要走親訪友,、舉杯歡宴,,此間還須牢記一個“儉”字。習近平總書記已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加強立法,強化監(jiān)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制止浪費外,還須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yǎng)節(jié)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jié)約為榮的氛圍,。大江南北正在掀起一場倡導“光盤”,、厲行節(jié)約的熱潮�,!皟晒�(jié)”更是檢驗落實“光盤行動”和“節(jié)儉過節(jié)”的“試金石”,。
一場新冠疫情,帶給我們許多思考,,應該引發(fā)我們生活理念和消費習慣的悄悄變革,。那就是摒棄過度包裝、華而不實的消費,,遠離講究排場,、滋養(yǎng)虛榮的宴請,杜絕無視辛勞,、任意揮霍的粗鄙,,拋棄死要面子、自我標榜的淺薄……一個“儉”字,,早已銘刻在中華民族的道德碑上,,成為一個人修齊治平的基本行為準則,成為傳承的優(yōu)良家風,。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儉”刻心中,,刻不容緩,,必須躬身垂范,點滴做起,,教育子孫,,影響他人。
過節(jié)就應該有過節(jié)的樣,。中秋節(jié)是世界上最有文化內涵與美好道德的良辰佳節(jié),。過節(jié),既要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又要發(fā)揚時代精神,。無論傳統(tǒng)還是當今,“廉”和“儉”都是主旋律,,踏著主旋律的節(jié)拍迎風起舞,,奮發(fā)進取,我們才能擁抱美好的事業(yè)與人生,,中華民族才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氣與力量,!(萬翔)